水、离子与渗透压调节
• 渗透调节动物:体液渗透压低于海水。如小长臂 虾渗透压始终保持在-△1.3左右。说明机体具有 主动调节渗透压能力。 • 有些动物在环境渗透压低时可调高体液渗透压, 在环境渗透压高时就成为渗压随便动物,如岸蟹。 • 有些动物可以保持较为稳定的渗透压,在环境渗 透压低时可保持高于环境渗透压,在环境渗透压 高时又能使体液渗透压低于环境渗透压,如中华 绒螯蟹、厚纹蟹。这类动物可以生活在河口河岸 边的半咸水中,被认为是有淡水回到海水的动物。 • 美国大盐湖内的咸虾可生活在盐度高达300‰的 大盐湖,也可以生活在1/10的海水中。虾可以喝 盐水,消化管内渗透压高于血淋巴,但Na+和K+ 低于血淋巴,说明?
二、半咸水和淡水中的脊椎动物 • 软骨鱼:可能是来自于海水,其血液渗透压低于真正海产软骨鱼,
尿素含量为海产种类的1/3,亚马逊河内有淡水软骨鱼,体液离子浓 度与淡水真骨鱼接近,血液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含量很低。
• 真骨鱼:大部分生活在淡水,有些洄游于海水与淡水间。
• 溯河洄游:海水成长,淡水河流内产卵 • 降河洄游:淡水河流成长,海水内产卵 • 所有真骨鱼体液渗透压都低于海水渗透压, 但高于淡水渗透压→真骨鱼起源于淡水, 海洋中的是由淡水进入海水的。 • 面临风险:丢失离子、水渗入机体(?) • 解决途径:增加尿量,补充离子----鳃。 • 鳃在海产真骨鱼和淡水真骨鱼的作用有何不同? • 调节机制:神经内分泌调节垂体、肾上腺及生乳素等 • 广盐性鱼类,生乳素和氢化可的松一起作用导致 鳃、皮肤、肠、肾脏和膀胱对水和离子的通透性 降低,并刺激离子泵活动,在低渗条件下保留血 浆中Na+和其他电解质。
第四节 陆生生活动物的保水问题
• 陆地水分:空气中水分受不同地区、季节和气候条件影响。 • 热带雨林和沙漠、夏季和冬季、温度,温度越高,单位容 积中水蒸气含量? • 液体蒸发受其中溶质影响,海水的水蒸气压与淡水相比, 谁高?---液体的浓度越低则蒸发越快? • 绝对湿度(AH):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含水量(g/m3) • 相对湿度(RH):实际水蒸气压占饱和蒸汽压的百分比。 •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实际蒸汽压与饱和蒸汽压之差。
• 呼吸空气的海洋动物:如海龟、海豚、海鸥等由陆地 回到海中生活。呼吸空气—避免海水和离子通过体表 进入体内,但由于海中捕食等—海水随食物进入机体 →保水和排出多余离子。 • 爬行类:肾脏浓缩能力弱,不能排出过多的盐。 • 盐腺:眼眶附近,分泌NaCl,龟开口于眼眶后角,海 鬣蜥开口于鼻腔前部,海龟开口于口腔,所有海鸟在 眼眶上部分布有一对,开口于鼻腔,又称为鼻盐腺。 • 盐腺只在有盐负荷时含有机物。
一、半咸水和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
第三节 半咸水和淡水动物的离子调节和 渗透调节
• 渗压随便动物通常不能耐受太大的浓度变化,不能进入盐度很低的半 咸水和淡水中。 • 半咸水和淡水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主要是渗压调节动物,如招潮、厚 纹蟹和中华绒螯蟹等。岸蟹能进入盐度不到1/3海水环境中生活,中 华绒螯蟹可以在淡水与海水间洄游,但不能在淡水中完成其生活史, 要回到海水中产卵。在淡水中不断丢失盐类,通过鳃主动从淡水中吸 收离子。 • 淡水生活动物体液渗透压都高于淡水---丧失离子和水渗入体→主动吸 收离子并排水 。淡水甲壳类触角腺又长长的肾管(重吸收尿中的盐 类),海产没有。 • 吸收离子的主要部位---鳃,排水---尿
第一节 动物生活的水环境
一、水环境中的离子 • 海水:含盐量(盐度)32‰-41‰,主要是Na+、 K+、Ca2+、Mg2+、Cl-、SO42+和HCO4-等。内陆 咸水的盐度和离子成分变化较大。 • 淡水:无机离子的含量变化较大,但一般含量微 小,软水内离子的含量比硬水少。 • 半咸水:河口及一些内陆湖泊的盐度比海水低, 称半咸水。 • 体液:体液重离子浓度可与海水相似或不同。
三、陆生脊椎动物的保水 (一)、两栖类 • 皮肤湿润---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 有些排尿酸---保水 • 对环境适应中,生理适应可塑性大于形态上的可 塑性→能否作为演化依据? (二)、爬行类 • 皮肤蒸发大于呼吸道 • 干燥环境中蒸发速率下降---适应 • 周期性蜕皮,蜕皮期蒸发速率升高,随后下降, 在休止阶段和蜕皮早期最低。 • 羊膜卵 • 有些排尿酸
(三)、鸟类和哺乳类 • 恒温动物:呼吸道和身体表面散失水分与 体温调节有关 • 生活在缺水环境动物通过获得含水丰富的 食物得到大量的水。 • 体液调节机制完善
• 真骨鱼:体液渗透压低于海水—脱水风险,海水中离子浓 度高于体液---离子通过体表扩散入体内。喝海水---随食物 进入机体→排出多余离子且要保水。 • 一价离子排出主要器官---鳃,二价离子排出主要器官---肾 脏,但由于尿少且不为浓缩尿---肾脏难以胜任排出大量离 子的工作。 • 盐细胞:分布在鳃上,排出盐。
一、皮肤潮湿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 蚯蚓:皮肤能吸收水分,调节是通过脑的 神经分泌物控制,切除环毛蚓脑→组织在 去离子水中的加水作用。 • 蜗牛和蛞蝓:皮肤湿润,蛞蝓皮肤裸露, 易蒸发,活动有昼夜性。蜗牛有壳,不透 水,相对活动较自由,受湿度影响较小。
二、节肢动物的保水:昆虫、蜘蛛(最成功 的动物) • 角质层外有蜡质,防止水分通透 • 表皮细胞的顶膜是水的运动屏障,顶膜和 外角质层均可阻止水分蒸发。 • 部分昆虫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但要求空 气相对湿度达到一定水平。如沙漠蟑螂在 相对湿度达到82%或83%以上时才能从空 气中吸收水分。
• 插图
二、溶液的浓度与渗透活性
• 动物组织生存需求一定的离子浓度与渗透活性 • 渗透摩尔浓度(Osmolarity):渗透压用摩尔表示,1摩 尔溶液的渗透浓度称1渗透摩尔(Osm)。 • 毫渗摩尔(mOsm):以毫克表示渗透压。 • 0.1mmol的G渗透压为100mOsm/L。 • 水中盐度升高或降低时,细胞内的氨基酸浓度会升高或降 低(蛋白质分解),使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保持等渗,细 胞体积不变。 • 细胞外盐度↑→Na+和K+影响细胞内酶活性→蛋白
• 两栖类:基本上为淡水动物。其离子平衡 与真骨鱼相同。从淡水中吸收离子(部位--皮肤),排出大量的水(低渗尿)。尿储 存在膀胱中,可再吸收部分离子。无尾两 栖类腹部和大腿两侧是吸收水的主要部位。 • 爬行类:血液渗透压与真骨鱼和两栖类接 近,但皮肤对水的通透性低---减少水渗透。 • 少数研究表明,爬行类肾小球的滤过率低, 尿形成速率低,尿与血液等渗。 • 鸟类和哺乳类:与一般陆生哺乳类相同
水、离子与渗透压调节
• • • • • • • • • • • • • • • •
动物生活的水环境 水环境中的离子 溶液的浓度与渗透活性 海水内动物的离子调节及渗透压调节 海水无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海水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半咸水和淡水动物的离子调节和渗透调节 半咸水和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 半咸水和淡水中的脊椎动物 陆生生活动物的保水问题 皮肤潮湿的陆生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的保水 陆生脊椎动物的保水 (一)、两栖类 (二)、爬行类 (三)、鸟类和哺乳类
二、海水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 现存脊椎动物除盲鳗外血液电解质浓度都低于海水。盲鳗 血液中Na+和K+渗透压与海水基本一致,不存在渗透压调 节。
• 七鳃鳗:与真骨鱼一样,血液渗透压低于海水,面临保水 和排出离子问题。 • 软骨鱼:大多数生活在海洋,血液中无机离子浓度与一般 真骨鱼差不多,但血液中有大量的尿素和氧化三甲基安 (TMAO),是血液渗透压与海水相等或稍高(意义?)。 • 软骨鱼不饮水,但随食物可进入体内,一些离子通过鳃等 体表进出体内----面临排出多余离子。排出主要部位----肾 脏及直肠腺,鳃?尿素含量高---形成高渗透压---保水。
质降解→[氨基酸]↑ • 细胞外盐度↓→水进入细胞→体积变大→细胞膜扩 张→氨基酸扩散至细胞外,水减少→体积恢复
第二节海水内动物的离子调节及渗 透压调节
一、海水无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 演化趋势:海水→淡水→陆地;海水→陆地,部分再返回 海水 • 等渗无脊椎动物:大多数无脊椎动物体液渗透压浓度与海 水相等或接近。又称渗压随便动物(体液渗透压会随着生 活海水渗透压变化而变化)如岸蟹。此类动物无渗透压调 节能力,但存在离子调节(Why?)。 • 棘皮动物没有明显的离子调节能力。水母质调节硫酸根, 使其比海水中浓度低,排出较重的硫酸根可以减低动物比 重,有利于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