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儿童学习心理重点

第一章、儿童学习心理第二课一、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有时也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最后把这些观察记录整理成一部有名的著作《儿童心理》(1882)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美国的霍尔是第二个有较大影响的人物。

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认为,胎儿在胎内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如胎儿在一个阶段是有腮裂的,这是重复鱼类的阶段);而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过程。

3、比奈: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儿童发展测验的研究。

测验方法主张用精确的数量化方法研究较多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

4、心理学家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被试的行为及其变化,凭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其它手段或仪器予以详细记录、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集中观察指在长时间内连续观察;分散观察是按一定的时间进行的间隔观察,每次观察一段时间,反复进行。

全面观察即在一定时期内对被试的心理面貌进行方方面面的观察以了解被试一定时期内全部心理的表现;重点观察是在一定时期内,选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进行观察;从规模上看,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一组儿童;某一个儿童。

观察法的优点是在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所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不过,使用观察法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要坚持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和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②调查法:是指通过被调查者对所问的问题的回答来收集资料,弄清事实,发现问题,探求规律的研究方法。

直接调查法是由被研究者本人直接回答所问问题的方法。

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可以通过对其本人提问来进行。

间接调查法是由熟悉被研究者情况的人来回答问题的方法,如对某个学生的调查也可以通过对其家长、老师、其他同学来进行。

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同时调查很多人,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信息,但难以保证每个被调查者都能如实无遗漏的回答所有问题。

口头调查法即谈话法,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面对面交谈,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

谈话的方式有个别交谈、开小型座谈会。

口头调查法能对被调查者的情况有一个详尽、系统的了解,并且往往有意外的收获,但口头调查法比较费时,对调查者的要求也较高。

③个案法:个案法是将一个具体单位(一个儿童、一个儿童群体、一个儿童群体的某一问题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现象、特征和过程进行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摸清它的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由于观察比较细致、记述比较系统,可以获得别的方法所不能获得的宝贵资料。

个案研究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有单个儿童的个别资料,缺少可供比较的个体或群体。

同时从单个个体得到的资料不一定有代表性,很难对大多数儿童作出一般性的推论。

2、实验性研究方法①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条件下,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通过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个体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个体生理及行为变化,揭示出特定条件与儿童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据比较可靠,结论经得起考验。

局限性主要在于实验室情况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可能会使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②自然实验法是指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长处,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以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

局限性是如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种种不易控制的因素,给因果分析带来障碍;花费较多,所需技能也较复杂等。

三、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1、横向研究: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横向研究的优点在于时间短,取样大,一般只需几天或几个月,就能迅速地获得大量的数据资料,省时省力。

取样大,材料更具有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不足之处: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段的个体,不一定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纵向研究的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同时,纵向研究可以对儿童各个方面作细致的、整体的考察,以揭露心理不同方面的关系,以及各种因素对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发展的机制和原因。

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被试的代表性问题。

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

同时,也因为所花时间太长,难免有被试流失,使原本不多的样本更加少,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纵向研究有时需要被试反复做某几项测验,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即所谓的“测验通”)。

此外,长期的纵向研究很易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势必影响研究结果。

有的结果本身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过后有可能就失去了其重要性。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出生~3岁:直观行动思维2、3岁~6、7岁:具体形象思维3、6、7岁~11、12岁:形象抽象思维4、12岁~14、15岁: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5、14、15岁~17、18岁:以理论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⑤心理发展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

遗传是父母的特质通过基因向后代进行的生物性传递,而遗传因素就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的因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的,包括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成熟;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生物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如维持生物有机体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对人的发展来说,社会环境及教育则成为主要的环境因素。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

而他对性的理解是十分宽泛的,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身体的舒适和快感。

儿童的吮吸和排泄等能够产生快感的生活内容都被包含在内。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本能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产生性快感的地方会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因此形成了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2、弗洛伊德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①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应引导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游戏和运动中去,使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精力的释放。

②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有意识地对儿童多给予一些表扬,促进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

③要注意引导小学生移情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去尝试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学会助人与分享。

④另外,要特别重视关于纪律、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使这些东西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超我中,以此指导他们一生的行为。

⑤同时,对于小学生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要注意积极引导,而不能一味地惩罚,更不能以此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定性。

⑥因为小学生的自我和超我都还在发展,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本我的控制,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所谓的“道德问题”,如说谎、偷东西等。

⑦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应把这种问题的性质看得过于严重,不要因此而否定孩子的品德和人格。

⑧但同时要注意及时地发现、规范孩子的行为,不要使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习惯。

五、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重要)1、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①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

②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

③这些危机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

④发展危机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意义,它对于个体而言,也具有正面的促动作用。

⑤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发展危机化解的过程,而每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得好不好,将影响着个体以后的发展。

2、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①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

②在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③而学生成人后对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都与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体验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好成绩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⑤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落后和不足,不能一味地批评,而要多给予鼓励。

⑥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其自信心,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努力学习。

而当这些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后,一定要及时表扬、鼓励,使其充分体验此时内心所获得的快乐。

⑦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平等而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而感到自卑。

六、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重要)一、心理发展的认知建构论(一)皮亚杰的发展观1、动作的重要性①皮亚杰十分重视动作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②皮亚杰强调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正是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儿童的心理不断地得以发展。

③而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儿童的动作来完成的,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④儿童通过动作而完成的对于客观环境的认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图式图式的概念是皮亚杰提出的,他用它来表达儿童对环境作出适应的认知结构。

在任何年龄,儿童都要依赖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图式来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

而正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认知图式,所以他们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同样的事物,因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3、同化和顺应适应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将周围的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图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