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简答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论述】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
(老师补充的)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简答题】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
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格塞尔——成熟优势论。
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
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
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
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
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定不同年代的人经历的发展变化是否相同。
--缺点:程序复杂且费时又昂贵;是最有效的研究设计,但是仍然存在研究结果能否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4)跨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优点:能更好地形成理论,能对变量作出更全面的考量,能扩大变量范围,有助于分清变量并确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1.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2.由近及远: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生理发展从大肌肉延伸至小肌肉,故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1)反射行为2)习惯化和去习惯化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4)视觉偏爱5)激发潜能(ERP)6)操作性条件反射7)设备(8.高振幅吮吸法)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1.感知运动阶段:①在这一发展阶段,婴儿有组织的感觉和动作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清楚和明确。
②婴儿所表现出的是某种完全实用的、边感知边做的被动作束缚的智慧功能,尚没有表现出沉思和反省的信号操作能力。
③皮亚杰将婴儿的认知描述为前符号、前表征和前反省的“感知运动能力”。
并将该阶段划分成六个分阶段,分别是:反射练习期、习惯动作时期、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尝试错误期、符号问题解决阶段。
2.前运算阶段:①儿童在诸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等现象中,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心理表征迹象。
②前运算儿童尽管获得了这种符号思维,但是他们缺乏一些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式,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③皮亚杰还认为他们的思维常常表现出其他三个特征:缺乏可逆性或灵活性、受知觉外表的支配(直觉性)以及在同一时刻只关注或集中于某一个情境的一个方面(中心化)。
④该阶段主要可分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①皮亚杰将运算界定为某种用于转换信息的基本认知结构,该阶段的特征性成就就是进行具有可逆性的心理运算能力。
②具体运算思维能够去中心化。
③从依赖知觉信息转而使用逻辑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原则,其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原则是同一性原则。
④该阶段的思维表现出三个重要特征:可逆性、守恒性、传递性。
4.形式运算阶段①儿童开始能不受真实情境的束缚,将心理运算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②既能考虑当前情境,也能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情境;③能够基于单纯的言语或逻辑陈述,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及命题间的推理。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1)从物体特征的描述发展到事件情境的描述。
2)从单一特征到复杂特征。
3)从形容词简单形式到复杂形式。
4)从方言到普通话口语到书面语言。
(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主要表现在言语功能、词性、句子结构的分化等方面。
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从单、双词句到简单句到复杂句的过程,结构越来越严密,意义也越来越明确。
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单词句是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特点:与动作紧密结合;意义不明确,语音不清晰;词性不确定。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1)事件可能性策略。
指儿童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句子的句法结构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2)词序策略。
指儿童完全根据句子中词的顺序来理解句子;3)非语言策略。
受情境影响,如外界参照物线索。
预期也是非语言策略的一个方面。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1)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表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2)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所具有的。
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1)正向情绪或积极的情绪占优势(严重缺乏积极情绪会使人变得冰冷和残酷)2)情绪稳定3)情绪体验丰富多样(情绪贫乏会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和挫折)4)正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逃避或否认或压抑)5)适时、适地、适度的表达情绪(以符合社会规定的“表达规则”)6)能及时地、合理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避免不良情绪随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强烈和泛化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1)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从生物学到社会性,从直接到间接,由外部到内部。
2)从情绪的表现看,从外显的到内隐的,从里外一致到表里不符,从混沌到统一。
3)从情绪的内容看,社会性情绪逐渐增多,生物性情绪体验减少。
4)从对情绪的意识和识别看,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5)从对情绪的控制来看,盲目的冲动—受外部控制—自我控制,逐渐学会自我按照社会需求的方式适时、适地、适度的表达情绪和行为。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1)父母是否在场;2)环境的熟悉性;3)陌生人的特点;4)抚养者的多少;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6)婴儿早期接受的刺激的多少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玛西娅对青少年深度访谈后,提出了四种青少年同一性类型或状态:同一性获得:即青少年在考虑了各种选择后对某一特定同一性作出承诺的状态;过早自认或同一性拒斥:即青少年在没有充分探索和考虑多种选择的情况下,过早地承诺某一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延缓:已探索了多种选择,但他们还未作出承诺,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焦虑,体验着心理冲突;同一性扩散:既不去探索也不去思考多种选择。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柯尔伯格研究认为,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具有三个阶段:(1)性别认同(2-3岁):即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2)性别稳定性(4-5岁):即知道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3)性别恒常性(6-7岁),即懂得人的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含义:广义的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体的长期持续的积极地情绪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