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纲聋哑人的语言与思维前面学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提出问题:聋哑人能夫进行思维。
……结论↓↓板书:聋哑人的思维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那么问题一:聋哑人是怎样思维的??第一,健全的大脑,发音器官第二,别的器官进行补偿第三,视觉获得信息,但与听觉相比有局限性扩展:聋哑人也有思维活动,只是在思维方式上他们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他们是怎样进行思维活动的.……总结:聋哑人思维载体的发展过程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手语思维→ 手语思维+文字思维→ 以文字思维为主。
由此可见,思维必须要有载体,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第四小节,以上。
进入下一节:思维共同性,语言民族性语言具有民族性,而思维是人类共同的A,思维共同性:从思维本身看:从思维对象来看:B,语言民族性:不同环境→举例说明:国内80种语言外语——日语汉语同字不同义人类思维在机器中的再现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
发展到人工智能——机器能不能思维?1,思维——改造客观世界——特定形式(人工智能)2,算法语言计算机发展对语言研究影响重大扩展:1,人工智能机器在这次日本地震中对救灾行动的帮助。
……2,从黑客帝国看人与机器的关系……2 正文聋哑人的语言与思维前面学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实验根据。
那么,我要请大家判断一下:思维离不开语言,聋哑人不能掌握语言,所以说聋哑人不能思维。
这句话正确么?(提问)我想问一下大家有接触过聋哑人么?尤其是未经语言训练的聋哑人。
(你觉得他能够思维么?例子)事实上,生活中未经语言训练的聋哑人完全具备抽象的“数量”概念,会制造工具和改造劳动工具。
众所周知,聋哑人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掌握建立在自然语言基础上的手语和书面语,更说明他们具有抽象能力,所以说,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
那么,可以判断“思维离不开语言,聋哑人不能掌握语言,所以说聋哑人不能思维”是错误的。
刚才说,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那么问题一:聋哑人是怎样思维的??首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大家不要看书自己思考一下,聋哑人不能说话和动物不能说话是一回事么?对,它们不是一回事。
前面讲过,人类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各有分工。
而动物左右半脑没有专门分工,没有专门管语言的大脑机构,而发音器官也不能像人类那样发出多种多样的声音。
它们根本就学不会语言。
但是聋哑人和常人一样也是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
为什么不会说话呢,主要是因为他们听不见别人说话,所以才学不会语言。
一旦恢复或获得了听觉就可以逐渐学会说话了。
所以动物不会说话语聋哑人失去语言能力是根本不同的。
所以,聋哑人能够思维第一点是因为聋哑人也有第二,健全的大脑,发音器官大脑是人一切活动的司令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他统一指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所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感官: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等。
聋哑人失去了听觉,而通过别的感觉器官进行补偿。
所以聋哑人能够思维第二点就在于:第二,别的器官进行补偿前面学过,交际工具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比如身势神态等。
而聋哑人他只能发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用视觉触觉等来代替常人de听觉来接受的信息。
尤其是视觉。
这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手语。
他们用看话代替听话,用手势来代替说话。
但是,生活中,与常人相比,他们还是有不便之处。
为什么呢?这就是聋哑人思维的第三点:第三,视觉获得信息,但与听觉相比有局限性为什么说有不便之处呢?(提问)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让他们掌握“笔”这个词,你可以拿出来,告诉他这个是笔。
但“伟大”这个词,你该怎么让他们理解呢?(提问)聋哑人也有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方式上他们与正常人一样吗?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接触过常人的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正常人所具有的语法形式,他们是以直观表达的顺序,排列脑中的概念和形象,在概念的排列上与常人有异(如:“我们不摘花”一意,他们往往是以“花——不——摘”的顺序)。
这就象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和我们的完全相同一样。
,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他们是怎样进行思维活动的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哑人的思维与语言无缘,那么,他们的思维载体是什么?是一连串的情景与画面,或是一连串的手势,或者还有其它形式?当聋哑人掌握文字后,他们进行思维活动时,会不会是一连串的文字在脑海里出现?其思维载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聋哑人在掌握比较丰富的手语之前,其思维活动是形象思维。
所谓形象思维,包括视觉印象,还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味觉、心情、病痛感觉等的印象,以及建立在这些印象基础之上的想象。
当聋哑人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手语后,其思维工具开始向手语转变。
据说聋哑学校的学生学习语言自主性的背课文时,很少有动口而不动手的,除非他有某个手语不会打,但也同样有相应节奏的手臂摆动来取代这个手势。
聋人的思维载体在某一阶段是手语。
尽管它的表现形式与健全人思维的载体——就是语言——不同,但是,所起的思维作用却是一致的。
聋人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手语思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度发展的。
两种思维可同时存在。
例如:聋哑人在想“我明天到服装城买双鞋”时,他可以在想象着他明天的购物过程的同时,在脑海里打了一遍相应的手语。
这一时期,形象思维和手语思维是交错进行的。
思维活动的内容已经能通过手语、表情、肢体动作表达出来。
年纪小的聋哑儿或者文化层次较低的聋哑人,他们的思维是建立在手势语言基础之上的。
而随着聋哑儿的成长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思维开始建立在抽象的文字语言上。
文化层次较高的聋哑人能熟练地使用文字语言,他们的思维已经超越了手势思维阶段。
聋哑人的思维活动受生理缺陷的影响,但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维和认知方式。
我们常说“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对聋哑人也同样适用。
看来,聋哑人思维载体的发展过程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手语思维→ 手语思维+文字思维→ 以文字思维为主。
无论是聋哑人还是常人,思维必须要有载体,没有任何依托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那最方便的载体就是声音,也就是语言了。
思维共同性,语言民族性A,思维共同的:从思维本身看:思维是大脑的机能,而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而大脑的机能-----思维也就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
从思维对象来看: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对各族人民是统一的。
认识对象相同,思维的内容也就想通。
所以思维的人类共性是由大脑功能的一致性和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决定的。
但是,请大家注意一点,思维能力共同性不等于各民族想问题的方式都一样。
例如常说的东西方差异。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东西方思维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举例)概括起来就是:模糊性与精确性;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有机性与机械性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模糊性,这与西方传统思维追求精确性有明显的区别。
这在古代学术著作中论述较抽象问题时尤为突出。
例如,孔子非常重视“仁”,他在《论语》中数十次谈到“仁”,但从来没有对“仁”的含义作过任何明确地解释和界定。
中国哲学史上的其他范畴,如“理”、“气”、“道”、“心”等等也是如此,正由于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赋予前人的范畴以新的含义,而无须另外创造其他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导致中国经学发达,思维的模糊性反映在史学上,尽管史学家对帝王将相、政治经济典章制度记载的很清楚,但对土地数量、粮食产量、财政收入等等记载得很少,而且很含糊,现代人不得不把这些问题当作科研课题来研究考证。
2,二、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经验悟性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综合的、具体的。
中国的形容词、成语特别多几乎每个词都有一个意象而抽象名词又特别少这样使得优美、富有意境的汉语诗歌、散文翻译成西方语言往往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而西方的科学论文翻译成中文,又很难找到相近的词语表达,以致近现代一些翻译家不得不大量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适应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我国古代有世界最早、最丰富的哈雷慧星的观察记载但计算出哈雷慧星的周期、轨迹的反而是哈雷和牛顿。
3,有机性与机械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中医认为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的现象。
眼病可能反映了肾的毛病焦躁不安则是肝火太盛。
因此它不象西医一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甚至可能医肚子痛用银针扎耳朵。
反观西方人传统思维喜欢把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定量分析、实证检验甚至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些荒唐的结论。
如霍布斯把人看作是“钟表结构”,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
拉美特里则认为“人是机器”,并且认为猴子也可以训练成人。
因为人与猴子的区别是多几个齿轮弹簧。
西方人对人、对事的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是非分明情感色彩非常突出很少像中国人那样搞平衡走中间。
这都是思维的传统不同而造成的。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传统思维的指向主要是人伦关系偏重于向内思考而西方传统思维的指向主要是人与自然关系偏重于向外思考。
而这种差异的重要根源就是文化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大陆大河的宗法等级制和小农自然经济之中,这种文化反映了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内陆环境的内在要求,形成了伦理至上,重群体轻个体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追求中庸和谐的文化精神。
不仅强调个人修养和人格完善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而且还把它扩大到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的关系和谐统一,这样就有了养浩然之气——人自身的德性的和谐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国泰民安——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为了达到和谐稳定必须不偏不正切合实际,讲求中庸遵守道德规范。
为适应这种文化取向和文化精神人们的主要精力必然投到人伦、社会、政治上来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带有模糊的、直觉的、辩证的、人伦的浓厚色彩。
西方文化产生于古希腊海岛的城邦民主制度和平民商业经济之中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导致了古希腊民族的追求真理、勇于冒险酷爱独立、自由精神以后希伯来人的超越精神、罗马人的征服精神融入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理性至上重科学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求斗争、求个性的文化精神。
这种倾向把人们的精力引向探索真理、研究自然不断与自然斗争征服自然在思维上必然重视定量、理性、实证、逻辑形成精确的、理性的、机械的、自然的思维方式。
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差异的呢?就是分析语言的差异而得知的。
思维方式的民族差异是和语言的差异,也就是语言的民族性紧紧连在一起的。
思维方式和语音系统的不同决定了语言的不同,所以每一个民族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B,语言民族性:(为什么语言具有民族性)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自然环境都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这就造成了语言的民族性。
语言的民族性,是各语言社团长期的文化习惯、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惯性和审美情趣在语言中的积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深层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