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控与反思目前,学生的个性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个性张扬,自以为是,听不进劝告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个情况直接影响了如今课堂的纪律: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往往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 怎样才能使我们小学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教师只有建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组织调控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处理违纪行为要及时、妥善、合理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应该迅速判断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破坏课堂纪律,并作出反应及时处理。
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消极、散漫,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眼神提醒等方法。
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就应该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
如果学生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比如接话、出怪声等,教师可以暂时不予理睬的方法,课下再给于处理。
我在上课时,如果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大多的处理办法是有意无意地走到他身边悄悄提醒他。
这样,既不影响上课,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二、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
当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
同时,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物质性的奖励,可奖给学生一张小贴画、一块小橡皮、一个小本子,这都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最近,我在尝试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自律能力,使之养成自觉守纪的好习惯. 小学生对所在小组和班级有一定的归宿感和主人翁精神。
特别是课任教师所任班级较多,进行小组竞赛或是班级竞赛,对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行为是比较有效的。
为了维持课堂纪律,一定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惩罚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
所谓“杀鸡吓猴”,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惩罚的方式有:一是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权利。
课堂上活动较多,都深受学生喜欢,一旦中止违纪学生参加活动,而眼看着其他同学跃跃欲试的快乐,他们将会对自己的做法进行反思,因而也会收敛自己的行为;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等。
但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针对学生。
三、创设合理的课堂结构,提高自身修养。
课堂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
别看小学生年龄小,可“心眼”还挺大,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这是管理课堂纪律的一种有效方法。
教师要花大力气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情绪稳定,安全感强,教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学艺术性和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既要以学生的需要、兴趣为前提,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
不能为了纪律好,而脱离教材的内容去讲一些笑话之类的东西。
课堂常规也是一处课堂情境结构,因为必要的课堂常规可以起到安定情绪的作用,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听讲的学习活动上。
教师还应该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和神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靠老师合理的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采用快乐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之,我们要关注每个孩子,运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课堂纪律调控自如,让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意识。
那么,纪律的外延和内涵就做到了。
对一名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个案分析及反思学生的隐性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我中心、极度自私、郁闷、由于其不容易被别人所及时发现或是不能自知,因此稍有不慎,容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或产生心理疾病,它应引起学校与教师的高度重视。
笔者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曾经遇到过许多个案,个案的主人公由于被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积极的疏导而得到及时的救助。
一、隐性的心理问题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出现了一些隐性心理问题,但是,许多老师要么是没有引起重视,要么是敏感过度,反而加重了一些隐性心理学生的心理焦虑,结果起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上述两种判断往往会真正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预期往往会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表现。
因此,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些隐性的心理问题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
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在积极的意义上适合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现象,也同样在消极的意义上合适于解释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
本来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因为教师把它们看作是心理问题,结果是教师的预言成为现实。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些反常的表现仅仅是其心理问题的预先症兆,而并非是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表征。
对于这些具有心理问题症兆的学生来说,及时地疏导非常重要。
因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那么随着问题的累积效应,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后,它们可能会真正成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因此,教育者必须关注那些隐性的心理问题者。
这些学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学生的包容,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者。
到那个时候再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进行心理治疗,那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成本。
最终的效果如何也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下面所提供的一个案例,是基于笔者的一个经历而撰写。
该案例表明,对隐性的心理问题者的辨识及疏导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二、个案:对一位隐性心理问题者的疏导过程张某,三年级。
从一年级入学起,他就表现得“与众不同”:课堂上极少能做正,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斜靠在桌子上或趴在桌子上。
一节课注意力只能集中几分钟,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想听课就听课,不想听课就睡觉或玩。
经常拖拉作业,每次考试不及格,也无所谓,在学习上缺少自尊心和进取心。
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初中毕业学历。
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很低。
当着老师的面也表示要管教孩子,但是从小孩的家庭作业反馈来看,家长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管教孩子。
其实最主要的是,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意志力。
张某虽然不爱学习,但是对吃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家长也极力满足他这方面的要求。
通过观察与交流发现,其他老师也对张某非常地失望,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已经放弃了对张某的教育。
为了解决张某交作业的问题,我们为他请了一个家教,专门负责张某作业辅导。
张某不胜其烦,对家教老师威胁道,如果再让他做作业,他就将跳楼。
结果吓得家教老师不敢再管教张某。
我决定找他谈话。
我问他:“你的成绩这么差,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想不想让自己的成绩提高一点?”他看着我,先是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
我接着又说到:“因为你的成绩差,听课习惯又不好,大家都不愿和你坐。
我准备先给你调一个同桌,你想和谁坐?”他先是诧异地看着我,然后就快活的大声说出了“左嘉琦”的名字,“呵呵,你很聪明嘛,知道挑最好的。
我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是我得给你提一个要求,你能做到吗?”他使劲地点点头。
“第一,你得坐端正,不要靠在他人的身上;第二,你得按时完成作业。
当然,你不会的作业我可以要左嘉琦帮助你。
行吗?”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一个星期下来以后,我发现他的语文作业都按时交了,数学漏了两次,英语作业没做。
哎呀,这可不行,他把这事当成了只和我一个人的约定了。
我得再找他谈谈。
不过再谈之前,得肯定他的进步,才能给他提要求。
要知道,他身上的惰性是很难去除的,让他在短时间内改掉也是不现实的。
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是,张某上课,特别是我的语文课能够认真听讲,并且有时还能够有精彩的发言,回答出出人意料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疏导,张某的进步非常明显。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张某的其他课程的作业完成得并不理想,特别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自从实行同桌互助以后,张某进步了。
上课有时能做正了,尤其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很积极,语文作业拖拉现象也少了。
虽然,他有时还反复,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对于这样的学生,不可能立刻就完全改变,还需要我们对他进行不懈地教育。
相信,只要我们做个辛勤的耕耘者,就会有所收获的。
三、对案例的分析与反思张某对于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表明了这样一种认识,即虽然还不足以认为他是一个心理问题者,但至少也是一个隐性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者。
造成张某这种情况的,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不能简单地指责学生或家庭。
我们需要对此事作一番研究与思考。
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低,这种期望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意识。
因为家长的期望低,孩子不知不觉地就将这种期望内化为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单纯地从孩子的课堂表现来看,张某似乎存在着某种心理隐患。
但事实上,上述种种表现,只是表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长时间受到不恰当的激励和学习上的失败,张某已经对学习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反感。
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固不能认为该生就已经有了心理上的问题,但也不能因此而放任不管。
学校教育环境所带来的无形的压力与其自我表现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反差,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疏导,那么潜在的心理问题者就有可能因为某些因素而成为真正的心理问题者。
那么该如何解决该生身上所存在的对于学习的问题呢?孩子在瞬间从摇头到点头,反映出孩子对于现实的挣扎及其内心的痛苦。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好的。
只是因为现实与其自我期望的差距,才促使儿童作出承认现实的无奈的选择。
应当看到,张某在班级里处于非常边缘化的位置。
同班同学对于他的排斥,使得他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能够得到同学的承认与接纳。
这种渴望在他的选择座位时的兴奋中明显地反映出来。
应当看到,在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中,由于不断受到消极的对待以及所遭受到的被排斥,这样的孩子成为心理问题者,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除非这个孩子中途退学,离开压制他的环境。
他们在独自地挣扎,以求摆脱那种令人不安的、甚至是令人窒息的苦闷!在张某瞬间的摇头与点头之间,我们还可以看到,即使是我们认为最差的学生,其实也有上进之心和成为好学生之意识。
没有学生期望自己成为老师和同学不欢迎者。
只是由于日常生活所带来的种种表象,以及教师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学生的内心的思想与情感,因而想当然地认为某些学生无可救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能够洞察学生的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