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河北省施工图审查要点(结构专业第一部分)(二)房屋建筑结构专业1.一般规定1.1施工图审查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06]220号)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文件审查管理实施办法》、《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等地方法规、文件的规定;应依据国家及河北省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有效版本)。
1.2施工图审查机构对勘察文件和施工图技术文件(计算书、施工图、设计变更通知)进行审查,技术性审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2.1 勘察文件中工程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的可靠性,勘察文件内容的完整性、适用性和可靠性。
不允许在无“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情况下进行地基基础设计,也不允许仅参照相邻建筑物的地质勘查报告进行地基基础设计。
1.2.2 建筑物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是否符合相关主管部门批件的要求;是否符合业主设计任务书中的合法要求;是否符合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要求。
1.2.4 采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的,其软件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计算模型是否与实际相符,计算输入数据是否准确,输出结果是否可靠。
,计算书是否完整、正确。
,有无审查意见及审查通过的相关批件,并应以专家审查论证结论意见为施工图审查依据。
,是否按鉴定报告结论进行设计。
,设计图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
施工详图通常由有资质的钢结构制作单位根据设计图纸编制,也可由设计单位分阶段编制。
施工图审查仅审查钢结构设计图部分。
,内容是否符合以上技术审查内容的要求。
程序性审查详见本要点第二部分“程序性审查和政策性审查”。
1.3本要点所依据的标准、规范为国家现行标准、规范。
若遇国家标准、规范调整,相关内容应以调整后的有效版本执行。
1.4外省市的规程标准未经河北省建设厅批准认可不能作为我省施工图审查的依据。
1. 5本要点所采用的抗震规范均指:GB50011-2001(2008年版)。
1.6施工图审查时,设计文件应满足以下各章、节要求。
2 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2.1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包含图纸目录、设计说明、设计图纸及计算书。
2.2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按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第4章执行,另补充内容如下:2.2.1 基础、现浇梁、板、柱、墙、楼梯等有“平面整体表示法”国家标准图的,可按标准图确定的原则及相关规定制图,雨蓬、过梁、水池、临空墙、门框墙等构件有国家标准图的可选国标图,并注意版本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2.2.2 复合地基若由有专业资质的专业公司承担设计时,应审查复合地基是否按主体设计方提出的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变形值的控制要求设计,主体设计方有无会签认可,所依据的地质勘察报告及基础设计图纸是否是审查通过或认可的设计文件。
,主体结构设计设计人员应对幕墙与相连的主体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审查和书面认可;专业公司除提供幕墙相关计算书及详图外,还应补充幕墙预埋件的计算书、布置及详图,若采用后置埋件应按《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第2.2.4 设计深度图样可参照《民用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钢结构设计深度图样》有关内容及深度。
2.3结构设计计算书内容见第3章,结构设计总说明内容见第4章。
3 结构计算书3.1采用计算的结构计算书应完整、清楚,计算步骤要条理分明,引用数据有可靠依据,采用计算图表及不常用的计算公式,应注明其来源出处,并核实其正确性,构件编号、计算结果应与图纸一致。
3.2当采用计算机程序计算时,应在图纸阶段说明及计算书中注明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名称、代号、版本及编制单位。
所使用的软件必须经过有关部门鉴定,其计算假定和力学模型符合工程实际,电算结果应经分析认可,总体输入信息、计算模型、几何简图、荷载简图和结果输出应完整并整理成册。
3.3采用结构标准图或重复利用图时,应根据图集的说明,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必要的核算工作,且应作为结构计算书的内容。
3.4荷载结构自重标准值:常用材料及构件的自重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附录A确定的自重标准值,未列入的应根据现场实际检测结果确定。
对于自重变异性较大的材料,考虑到结构的可靠性,在设计中应根据对结构有利或不利,分别取其自重的下限值或上限值。
3.4.2 楼面和屋面荷载1)民用及工业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4.1节、4.2节、附录B、附录C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第二章执行。
当业主有书面要求高于规定限值的应按业主要求执行;规范未列举的楼面活荷载值可由业主提供书面资料确定。
同时,在设计说明中必须予以明确活荷载值要求。
对于某些特殊用途的房屋还须满足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2)屋面活荷载值可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4.3节执行;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审查以下情况应予以重视:①对于钢结构当支承轻屋面的构件或结构(檩条、屋架、框架等)当仅有一个可变荷载且受荷水平投影面积超过60m2,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应按《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m2,但要注意一般情况下檩条及边跨刚架受荷面积超不过60 m2,这时活荷载值仍按0.5 kN/ m2执行。
②对上人的屋面,当作其他用途时,例如屋面兼做餐厅、兼做露天舞池等,应按相应楼面活荷载采用,因其活荷载将超过2.0 kN /m2,必须在设计中予以考虑。
③对于因屋面排水不畅、堵塞等引起的积水荷载,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对于其它钢筋砼屋面应按积水的可能、深度确定屋面活荷载。
④对屋顶花园的屋面活荷载3.0 kN/ m2,规范明确不包括花圃土石等材料的自重,因此,在屋面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屋顶花园中上述材料自重产生的永久荷载的影响。
3)动力振动荷载:建筑结构的动力计算,在有充分依据时,可将重物或设备的自重乘以动力系数后,按静力计算设计,动力系数按GB50009-2001(2006年版)第,应作动力计算,确定振动动力荷载,并对振动设备进行消振、减振、隔振设计。
4)人防荷载:见第五部分“防空地下室”。
5)屋面积灰荷载、施工和检修荷载及栏杆(板)水平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4.4节、4.5节执行。
6)吊车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五章执行,该章及相关结构规范及计算手册中所指吊车在国家标准《起重机设计规范》(GB3811-83)及其行业标准中名称为叫“起重机”。
在结构设计时,应由工艺设计人员提供吊车技术规格(包括工作级别),并指明该吊车在运行期内要求的荷载状态等级。
7)雪荷载:雪荷载标准值及基本雪压、屋面积雪分布系数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6.1节、6.2节执行。
设计建筑结构屋面的承重构件时,可按下列规定采用积雪的分布情况:①屋面板和檩条按积雪不均匀分布的最不利情况采用。
②屋架和拱壳可分别按积雪全跨均匀分布情况、不均匀分布的情况和半跨的均匀分布的情况采用。
③框架和柱可按积雪全垮的均匀分布情况采用。
对于多雪地区尚应考虑屋面温度、气温、风雪天气等因素对积雪分布的影响,屋面散发热量或气温升高使部分积雪融化,同时也使滑移更易发生,这类房屋在檐口处冻结为冰凌及冰块,并堵塞屋面排水,造成屋面渗漏及对结构产生不利的荷载影响;气温稍高时的雪中夹雨会使雪的密度加大、风雪天气会造成雪的堆积,从而对相关部位的相关构件产生不利的荷载影响。
8)风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7章执行,还应满足相关结构规范、规程要求。
对于高层建筑、高耸结构以及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其它结构,基本风压应适当提高,并由有关结构设计规范具体规定:①对于特重要或房屋高度大于60米的钢筋砼结构高层建筑物,其基本风压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②对于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基本风压W0,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50009-2001(2006年版)图;对于特别重要和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可按图中数值乘以系数1.2采用。
③高耸结构基本风压值不得小于0.35KN/m2,对于特别重要的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耸结构,其基本风压可取100年—遇的风压值。
④烟囱的基本风压不得小于0.35kN/m2,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烟囱,基本风压按100年—遇风压采用。
⑤实际工程中房屋和构筑物的体型与GB50009-2001(2006年版)表,宜由风洞试验确定。
对重要且体型复杂的房屋及超限高层建筑物或构筑物应经风洞试验确定。
9)温度作用:影响结构温度的主要因素有外界的气候因素、砼施工及使用过程水化热、房屋或构筑物使用要求或工艺因素,后者应由有关的标准或工程项目任务书规定,前二者应由计算确定。
10)偶然荷载:车辆在路面上或在车间内行驶时,对临近结构构件(墙或柱)有可能会发生撞击情况时,鉴于目前国家规范未对此做出规定,撞击力无法确定,故要求对此类建筑物和构件要采取可靠的防撞措施。
11)悬挂荷载:对悬挂荷载按实际情况取用;对悬挂吊车(包括电动葫芦)按静力计算后乘动力系数,动力系数取值按GB50009-2001(2006年版)第3.5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第,若业主提出更高要求,也可按业主的要求确定。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划分应符合GB50068-2001第3.6地震作用: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的规定及其划分原则。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按GB50223-2008第;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按GB50223-2008第3.6.2 建筑抗震设计参数1)应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
2)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震分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附录A采用;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参数采用。
同时,对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采用;对根据省及各市地震管理部门的规定需要做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筑也应该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采用。
地震安全性评价应按《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规定执行,场地类别按岩土勘察成果报告及GB50011-2001(2008年版)中第3.7结构构件及节点3.7.1 结构构件是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第,是否满足GB50009-2001(2006年版)第3.7.3 结构连接节点及变截面悬臂构件各截面承载力是否满足规范、规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