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1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水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三、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1依法治教,义务教育的产生
2建立了完善的学制
3班级授课制度产生
4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四、现在学校教育的特点
1重视幼小衔接
2普及和延长义务教育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运行
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
5教育向终生化发展
6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五、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性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影响: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对文化促进作用: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六、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形式的平行性
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3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八、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的教师来施教
3学校教育是关键年龄阶的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九、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十、欧美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规制
2美国单轨制
3前苏联型学制
十一、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
1重视幼小衔接
2义务教育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5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十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十四、教育目的理论:
1 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
观点: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2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马斯洛
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生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十五、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和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十六、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十七、教科书的编写:
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呈现在教科书中
2螺旋式教科书解构。
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逐级加深
十八、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学科特点
2强调内容基础性
3考虑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
4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十九、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4科学文化知识
二十、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1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基础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3学科特征
二十一、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2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3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4教学过程的教育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二十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上课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指导
5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二十四、怎样上好一堂课: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十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
二十六、德育的基本办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二十七、德育的基本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和校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团队活动和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二十八、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景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二十九、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1班级目标建设(渐进、有恒、多样)
2班级组织建设(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的选拔和培养)
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4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三十、班级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班级组织建设:班委会
2班级日常管理:环境管理、教育性管理和学生评价管理
3班级活动管理:主题班会
4班级教育力量管理:班主任、代课老师、学生、学生家长
三十一、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