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十大误区担心积累太少,考前大剂量恶补,大量背资料,不断充实自己。
这貌似没有什么错。
但你不难发现,当你的知识储备形成倒金字塔的时候,应该出现这样一幅景象:备考前感觉自己知之甚少的那个状态,就像倒金字塔最下面的那个点,到考试时不断充实的脑袋就像倒金字塔最上面的那个面。
殊不知,这会出现面试的第一个误区:大量恶补、用起痛苦。
那么问题来了。
东西少了肯定不行,但东西多了,就行么?答案是不一定。
不相信么?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丰衣足食的当下,你现在的衣柜,花花绿绿一排排、一堆堆的衣服,当你要参加类似面试、演讲、朋友结婚这类重大场合的时候,你找衣服,差不多要患上‚选择困难症‛。
也许你会说,不行就去买新的吧。
对,如果是去买新的,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你以前‚衣柜‛的储备没有发挥作用?那考前恶补的哪些东西也同样没有起到作用,也就只能临场抱佛脚了。
或许,临时抱佛脚是可能的,但,临场抱佛脚就难了。
为什么不少考生在考场上没有想到东西,一走出考场就想到了,并且没有任何新的知识补充到你大脑的情况下。
究其原因,这不是你大脑的‚衣柜‛里没有那件你一走出考场就想起的‚衣服‛,而是‚衣柜‛东西太多,你没有及时发现它,没能一眼就看见它。
怎么破?从倒金字塔到顺金字塔。
大脑东西太多,容易造成信息提取困难。
又尤其是不断塞进去又没有像衣柜的衣服进行分类整理,提取就更加困难。
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整理大脑这个衣柜,分门别类把散落的知识点分出区间,就像你衣柜衣服分出春夏秋冬装。
再用线把各个区间的‚珠子‛串起来,就像项链,没串起来的时候一大堆,很散、很乱,一旦用线串起来,把它放在你‚衣柜‛最显眼处,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伸手就可以拿到。
这样,你就从顺金字塔的塔底走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这样,你就可以体验到别样的‚一览众山小‛。
因为你站上了金字塔的塔尖。
思考时间要用好,不要浪费,把几道题都思考一遍、思考成熟,不少人都这么主张,也有不少人这么做。
要想在短暂的三五分钟把几道题都思考成熟,难度着实不小;就算能思考成熟,等你开口回答时,有可能几道题的答案都同时往脑门遍涌。
这是面试误区之二:遍地开花、满地找瓜。
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学时放学的场景:先是低段的一二年级放学,接着是三四年级的中段,最后是五六年级的高段。
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如果不分段错时放学,要么在貌似宽大的校门口形成拥堵,要么可能慢如蜗牛。
学校还有纪律约束,但你大脑的思维不会被纪律约束,它不会遵守纪律,只会遵从规律。
面试全面思考好原本没有错,但就是到了答题这个关键时刻,可能也会在你大脑门口形成交通拥堵,而且形成混乱,答第一题的时候,后面题的答案回冒出来,而真的到答后面题的时候,原本想好的答案又不翼而飞。
也好比遍地开花之后,你把所有的瓜都摘下来,估计几棵树的瓜放在地上,也许还会按你摆放的顺序不变,你能分出一二三,这也是生活中的瓜‛遵守纪律‚的一种体现。
但你思维里的瓜,一定不会遵守纪律,几个树的瓜很快就会混在一起。
怎么破?从遍地开花到各个击破。
树上的瓜一颗树一棵树的摘,摘完一颗树的瓜,就卖一棵树的瓜,卖完以后,再摘第二颗树的瓜也不迟。
因为你思维里的‛树上的瓜‚会越摘越快。
于是,在面试中,你完全可以先把所有题目浏览一遍,再简单分析一下题型,然后集中精力思考第一题。
思考完毕就可以答题。
人的思维就这么奇怪,当你较好地第一题打开局面并‚卖完这棵树上的瓜‛以后,其实你再思考第二棵树上的瓜很快就会跟着你来。
打开思维空间,思路就会瞬间迸发。
宛如斗酒后诗百篇的李白,因为斗酒帮他打开了思维的空间。
面试时,偶尔会有人是开不了口,理由是思维混乱,或者是没有思路,或者没有完全想好,怕说出来杂乱无章。
所以他要等完全想好了再说,结果到答题时就没得话说。
这就是面试误区之四:想好再说、无话可说。
想好再说的情形,其大脑的运作流程大致可以比方为:先谋篇布局,再写好文章,最后把它朗读出来。
能做到这种流程的人,应该不多,因为他能把这篇文章一句一句地写好,写完整了,满意了,再读出来。
这类人不是圣人,就是神人,人世间不多。
一般的人做不到,或者说:难以做到。
一般人能做到什么呢?有句比较流行的话叫:不怕打胡乱说,就怕没得话说。
事实上,你的确可以打胡乱说,只要你不说反动的话;事实上,你的确不可能没得话说,只是你自己不把自己的话当成话。
你的话也是人话。
怎么破?变想好再说为想到就说。
绝大多数人应该是边写边读的,顶多先有个大致思路,就开始边写边读了。
而在这个边写边读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新的思路、新的灵感,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别不把自己的话当成话,因为,在考场上最令人遗憾的不是打胡乱说,也不是没得话说,而是有话没说。
即便你刚离场就马上想起,也就悔之晚矣!‚我复习的时候,在网上、书上看得多,坐在书桌前、沙发上、床上想得多,就是没有开口说出来。
‛这个面试误区就叫:想得太多,讲得不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那个歇后语:茶壶里生汤圆,就是倒不出。
你看得再多、想得再多,放在你的肚子里,估计也就相当于是茶壶里的汤圆,没有倒出来,再好的汤圆也不能被其他人欣赏。
而且如果也看看越多、越想越多,你‚茶壶‛里的‚汤圆‛会越来越大。
在你暗自高兴它越来越大的时候,实际上,另一个悲剧正在加深它的剧情,那就是越来越倒不出来,因为‚汤圆‛越大越难倒出来。
你要做的:变想得太多为讲得也多。
把你看的、想的说出来、讲出来。
也许开始说的时候它还不算‚汤圆‛,但你把它倒出来以后,至少能先倒出来点水,倒出来点‚汤圆粉‛,然后慢慢地就能看见经过你加工,形成的‚汤圆‛。
正如卖油翁‚无他,唯手熟尔‛,绝不是‚无他,唯脑熟尔‛,也绝不是‚无他,唯眼熟尔‚。
同理:你也‚无他,唯嘴熟尔‛,绝不是‚无他,唯脑熟尔‛,也绝不是‚无他,唯眼熟尔‛。
不少人担心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差的太远。
但面试题真有标准答案么?恐怕不尽然。
如今,顶多有个参考答案就应该了之不起了吧,说不定最多有个测试要素。
一些考生备考时一味地去追求标准答案,结果往往南辕北辙。
这句就是面试误区之五:寻找标准、失去水准。
试想:如果有标准答案,每年各市州的中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考中,语文作文中的满分作文,那写法就应该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得了满分,而得满分的,就应该是和标准答案一致。
但倘若你稍微观察一下,不难发现,同一套题的语言满分作文,写法差异很大,甚至风格迥异,内容完全不搭界。
这还是文字的艺术,尚且如此。
那么语言的艺术呢?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作为与文字艺术相关的语言艺术——面试,何尝又不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呢?怎么破:变寻找标准为自定标准。
不管有没有标准答案,你都不必苦苦寻求。
你有寻求标准答案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自己确定自己的答案。
这不就印证了那句老话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可能不紧张?‛‚我答着答着,就卡壳了,怎么可能侃侃而谈?‛‚我答的内容太一般了,没有亮点,怎么可能挥洒自如?‛…….凡此种种,困扰着不少考生。
这种感觉,原本也没有什么错。
究其根源,是内容决定状态的思维定势根深蒂固,让抓狂的状态找到了‚替死鬼‛,这就进入了面试的误区之六——内容为王、状态抓狂。
真的是内容决定状态吗?用前面的博文《面试三字经》中的话来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富矿‛,就是看自己的潜能怎么被激发,然后带着被激发的潜能去开采自己的‚宝藏‛。
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内容的,其区别在于:内容数量有多少,质量有高低。
其更大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敢于亮出来,有的人不敢亮出来而已。
有的人把他自己的矿里即便十分有限的资源都当成了资源,十分有限的储备当成了储备,而且致力于把他的效应最大化;而有的人把自己的资源不当资源,把自己的储备不当储备,并且牢牢地把它禁锢起来,深埋在矿下,不见天日。
哪些敢于亮出来的人,其内容并不一定就好,但是他敢于亮出来,他那座富矿里的东西,犹如蓄水池,往他水管里输水,不管数量多寡、质量优劣,他都敢于打开自己的‚水龙头‛,把水放出来。
也有可能他一开始放的水,有杂质、有沉淀、甚至有污垢,但放一会,水就渐渐清亮了。
那些不敢亮出来的人往往不把自己那座富矿里‚豆包不当干粮‛。
他那座蓄水池,也往他水管里输水,但他总是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三番五次、循环往复,依然不敢打开自己的‚水龙头‛,甚至还朝着相反的方向牢牢的拧紧水龙头,生怕那让自己‚不满意的水‛放出来,污染了环境、贻笑了大方。
于是,有可能他一开始原本清亮的水,渐渐地有杂质聚集、沉淀加剧、污垢连连。
最终似乎还帮他证明了他是对的,他没有内容,就是说不出来,所以根本不可能有状态。
怎么破?变内容为王为状态为王。
先打开水龙头,让水放出来。
看得见状态,就出得来内容。
内容与转态并无必然因果关联,往往被误认为是内容决定状态。
只是就算是有关联,也应该反过来:状态决定内容。
现在看来,‚我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可能不紧张?‛这个问题,不是一片空白导致紧张,而是紧张导致原本应该有的内容不翼而飞,直至出现一遍空白。
现在看来,‚我答着答着,就卡壳了,怎么可能侃侃而谈?‛这个问题,不是卡壳导致不能侃侃而谈,而是没有侃侃而谈的状态,导致脑袋中被‚中梗阻‛,原本有的东西出不来,而出现卡壳。
现在看来,‚我答的内容太一般了,没有亮点,怎么可能挥洒自如?‛这个问题,不是没有亮点导致不能挥洒自如,而是没有挥洒自如的状态,导致脑袋中原本有的亮点也出不来,而被误以为没有亮点。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结果是运动员也没当好,裁判员也没当像。
面试备考实战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真正的面试考场上,也并不鲜见。
这就是面试十大误区之七——消极暗示,可能误事。
这种消极暗示原本处在无意识状态,不少人根本就没有发现它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它的危害。
为什么不容易看见它的存在呢?因为它躲在你自以为是的、貌似权威的裁判背后。
当你对大脑中产生的答题内容,像掌握生杀大权的‚大法官‛一样宣判其死刑的时候,你是那样的‚公正无私‛、‚明镜高悬。
‛你还哪里容得下一声辩解?最多是‚被死刑‛者的‚一声叹息。
‛当你不断地当‚大法官‛宣判别人死刑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走在了一块块‚自我否定‛铺就的道路上。
不断的自我否定,也就在不断的消极暗示,就容易步入‚这么答不太好‛、‚这个答案要不得‛、‚我不得行‛的怪圈。
最后只听到自己的‚一声叹息。
‛你虽听到了一声叹息,但并不一定意识到了它的危害。
因为你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也不知道它会让你原本就不多的自信消失在九霄云外。
怎么破?变消极的心理暗示为积极的心理暗示。
告诉自己想到的都可以说,说出来比没说出来好,说不定我说的别人想都没想到。
倘若把这种精神放到状态上,那绝对可以运动得好,又裁判得准。
因为:你的面试你做主。
从孔子到老子,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拿破仑到巴顿将军,从毛主席到总书记,圣人、哲人、伟人,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答题框架,不少考友厉兵秣马,打造了不少‚秘密武器‛,储备了不少‚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