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不深不浅种荷花犹记以前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梦中都回荡着那和服女子的温润笑靥,便痴痴地到花市上买了株樱花来,也盼着一日如霞烟云可映着我家屋檐。
谁想不几日,那花竟死了。
老农听着我的叙述,微微地笑:“樱花怎么能那么养呢?它有自己的种法。
”那一刻,我猛然间开悟,原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惟有适合自己才可开出一片繁华,否则生且不易,又何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想来又有多少人沉迷于仿效他人的热潮,丢了自我?塞辛格《麦田上的守望者》风靡一时,大街上戴鸭舌帽穿风衣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歌德为慰藉自己的书出版,一时自杀又成为一种时尚。
当时尚的潮流席卷于世,当喧哗与骚动潮水般涌来,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坚持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蝶翼翩翩,这群精灵懂得避开烛光,不做那扑火的飞蛾,而去尽情享受自己的幽暗。
我们为人处世亦该如此。
古人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便深谙为人之道。
何处种菱何处种稻与如何摆放我们的心灵原本是一个道理。
大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原本与你无干,你只养一池心莲,自守一树清凉,便自得其所,岂不快哉?人生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
前者心思明亮,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
后者则有污浊有沼气。
人活于世,不求随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静静绽放于生命的绢帛。
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举成名天下知,竟是痴了。
生不用封万户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览名山大川,一仆一驴,一笔一绢,任他世事烦扰,我自有天枕地床;更无需黄袍加身,便如蒲松龄“老于世情乃得巧,昧于世情则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准则,在野狐鬼妖间荷有一颗天籁自鸣、童真满掬的心灵,给无数士子以“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象。
天籁自鸣,不择好音。
为人处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荆棘满生,亦可步步生莲,脚下生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也痴了,且让那花睡去,明朝醒来,又可开得一片春天。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静静呵护一朵花开安东尼在他的绘本中说:“我们讨厌一朵花时,把她摘下来,喜欢一朵花时,也把她摘下来。
”这寥寥数语,竟引人在宁静遐思中悄然顿悟。
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惊扰了那份我们眼中最为珍视的美?不去打扰的欣赏才是真正出于心底的珍视,不为了嗅一朵花的香而去采撷整朵蓓蕾的芬芳,不为了欣赏蝴蝶美的姿态而去喧扰那一份静谧与安然,这才是真正欣赏者的姿态:安静,不出声,不触碰,伫足于局外,只愿用远远的目光爱抚,甚至只是在心底悄然遐想。
张晓风曾在散文中记载过:路过一位友人家,拜访闲聊之余却瞥见一株静默于房屋一隅的昙花,她默然倔强地抖开一身铁树般浓郁厚重的绿色。
问起友人才知道这是一株漂洋过海而来的品种,倔强地遵守着出生地的时差,只肯在白天绽放,无论友人用尽何种方法,她始终不肯再绽开那璞玉般洁白通透的花蕾。
张晓风在敬重这株倔强花朵的同时却又深深惋惜她的命运。
无论是多少呵护与栽培,多少盛赞她绽放容颜端庄清丽的溢美之词,都无法滋润她那离开初生土壤的倔强根系,都无法使她再绽放最原始最本初的美丽。
让美丽回到她最初的环境中去,去肆意盛开属于她的光彩,别让你的欣赏,影响了她的绽放。
闲暇时读书,最爱川端康成那一句:“凌晨四点,看海棠花未眠。
”那是怎样一种温柔而虔诚的心态啊。
一位老人,借着微熹晨光,披衣而坐,默默于窗扉间凝神细窥睡眠中的花朵,毫不打扰,没有上前采撷,也未用一卷胶片记录花朵浅眠的模样。
他愿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来呵护那一方自然的美的盛开,这更是一种尊重,无言,却浸透在凌晨清浅的天光里,提醒我们,自然界中一花一草,一虫一鸟,皆是倔强而美好的生灵,怀着尊重与珍视,去欣赏,去“迁就”她们,才能领略到最自然,最美的感动。
蝴蝶在黑暗中的栖息是静谧的,莫用蜡烛的光去打扰她们。
花朵的绽放是自然的、宁静的,莫用照相机的闪光惊扰她们。
我多想告诉每一个脚步匆匆的看花人,轻一点,慢一点,远远看着就好,别让你的影子,挡住了哪一片花瓣的阳光。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拒绝“平庸之恶”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
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
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
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
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
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
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
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
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
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
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
拒绝“平庸之恶”,养一身浩然正气,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2013年江苏高考卷优秀作文范文:一叶知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
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
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
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
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
“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
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
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
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
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
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
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
”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行礼,为了远方的美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
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
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
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
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
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
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
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
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
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
我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
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
”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
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
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
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
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范文:蝶失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
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
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
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