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理试题

中国地理试题

中国地理试题中国地理第一套试题答案一、简答题1. 中国传统文化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轴心文化区和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非主流文化区;(2)轴心文化区分为黄河文化区和长江文化区,黄河文化区分为三秦文化区、三晋文化区、中州文化区、齐鲁文化区和燕赵文化区,长江文化区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3)非主流文化区分为蒙古草原文化区、新疆城郭文化区、青藏高原文化区、西南山地文化区、东南沿海海派文化区、东北渔猎草地文化区等。

2.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是:(1)致灾因子种类多,灾害类型复杂多样;(2)灾害多群发、频发和链发;(3)灾情严重;(4)灾害时空差异明显,规律性强。

3. 中国经济景观分异的基本格局表现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异,即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和西部待开发地区;(2)城市经济景观和农村经济景观的分异已初步形成;(3)在东部地区已形成了三个明显的经济区。

4. 国土整治是一个带有横断科学性质的综合研究,其内涵主要包括:(1)拟定区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规划;(2)提出实施该规划的措施和步骤;(3)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管理。

其意义是为进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出在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前提下的满意方案。

5. 东北区冷的原因:(1)高纬度;(2)临近寒极;(3)受寒潮影响强烈;(4)冻土广泛分布。

东北区湿的原因:(1)受夏季风影响;(2)三面环海;(3)沼泽湿地广泛分布;(4)多气旋和气流切变;(5)山地环绕、森林广布,易于动力抬升。

6. 华北区构建首都经济圈的必要性在于:(1)国家现代经济重心北移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的需要;(2)是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勃海城市群发展的需要;(3)是华北人口高密度区市场发展的需要。

7. 晋陕内蒙乌金三角区资源开发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资源浪费严重;(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3)计划性不够,盲目上马问题严重;(4)交通瓶颈问题突出;(5)水资源的限制性强。

8. 青藏高原自然景观及其分异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高寒性特征明显,高寒草旬和冰川分布广泛;(2)景观区内分异明显,垂直地带特征突出;(3)原面上的基带是垂直地带连片组合的结果,高原上的山、谷呈现出正逆两个方向的垂直分异;(4)原面上的自然地带自东南向西北更替,大多数地区东西延伸。

二、论析题(每题12分,共24分)1. 试析新疆地区地表结构一、二级分异的基本格局及其原因。

1. 新疆地区地表结构一级分异的基本格局是三山夹两盆,其主要成因是在古塔里木地块基础上在第四纪因构造活化而产生差异性升降所形成。

二级分异主要表现为盆地地区的环带状结构,即由外至内依次为:山前洪积善群、绿洲带、砾石戈壁、沙砾戈壁、半固定粗沙沙漠、流动性泥质沙漠和河尾湖与湿地。

广其原因主要是外营力地表分异的结果。

2. 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条件比较的内容主要包括:(1)区位条件;(2)中心地与城市的等级与水平;(3)市场条件;(4)腹地状况;(5)资金条件;(6)技术条件;(7)劳动力水平等。

经济现状比较的内容包括:(1)经济水平;(2)产业结构;(3)城市化水平;(4)国内外竞争力;(5)发展的方向与趋势;(6)存在的问题等。

三、应用分析题(20分)应用国土整治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原理,试设计基于西部大开发背景的陕西区域国土整治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

陕西区情及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分析与评价;2. 陕西全省及三大区合理的国土整治规划;3. 陕西省区域发展战略。

2套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中国疆城最北位于2. 目前,中国钢铁生产量居世界第位;中国煤炭消耗量居世界第3. 我国国土约有98%的地区位于地区;中国五种常态地藐类型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共占国土面积的%。

4. 中国1月0℃等温线东部大致位于雨型。

5. 在中国各大流城区内,除内陆诸河外产水模数最小的流城是,最大的流城是。

6. 中国产油量最大的油田是产煤量最大的煤矿是煤矿。

7. 中国中原风景旅游区属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开发属8. 中国第二大岛是型岛。

9. 中国人口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国情特点;1684年中国人口突破。

10. 在中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客流量居第一位的运输方式二. 简答题(每题5分,共35分)1. 中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可分为:⑴ 天文位置,主要是纬度位置,南北纵跨了七个纬度带;⑵ 海陆位置,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⑶ 区位位置,位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东南亚的中央。

2. 中国交通业的现状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⑴. 交通业发展速度快,交通线路的数量、距离、种类和站点水平已居世界前列;⑵. 交通网络已基本成形;⑶. 以铁路运输为主体的运输结构已转化为多种运输方式的多元结构,公路运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客运已上升至第一位;⑷. 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⑸. 运输工具和交通线路们较落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⑽. 西南喀斯特景观与少数民组部落文化风景区;⑾. 黄土高原黄土景观与三秦文化风景区;⑿. 青藏高原冰山峡谷与藏文化风景区;⒀. 西北风沙景观与伊斯兰文化风景区。

6. 中国大陆架发育宽广,有许多有利的形成条件:⒁. 有丰富的物质来源;⒂. 大范围稳定地台区的长期发育;⒃. 水下隆脊所围限的盆地地形;⒄. 华夏第三沉降带在此广泛发育。

7. 长江三角洲具有如下几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⑴.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⑵. 巨大的市场;⑶. 广阔的腹地;⑷. 在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体系中的龙头地位;⑸. 良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是;“1”字打头的首都放射线国道是按时针方向编号的。

四. 实例分析(15分)试分析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能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一些重大问题。

中国地理第二套试题答案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31′、新疆乌恰县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东经73°22′2. 一、一3.北纬20-50度、69 4. 秦淮、全年降5. 黄河、东南诸河 6. 大庆、大同 7. 人文风景资源为主体的、市场8. 海南岛、冲积岛 9. 基数大、1亿 10. 公路、顺3.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有:⑴. 土地辽阔,类型多样;⑵. 山地多,平地少;⑶. 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⑷. 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⑸.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⑹. 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4. ⑴. 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①. 季风气候明显;②. 大陆性气候强;③. 气候类型多样;④. 水热同期5. 中国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表现为:⑺. 华北华夏古文化与自然风景区;⑻. 江南水乡园林文化与湖光山色风景区;⑼. 东南沿海丹霞赤壁、热带滨海风光与海派文化风景区;三. 论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 中国地貌大势是在大地构造基础和构造格局的影响下形成的,具体响应如下:⑴. 新生代构造运动以来,中国西部构造运动强烈,东部相对稳定,因而西部表现为强烈的差异性升降,东部则是相对和缓的隆起和凹陷。

在地貌大势上的响应①是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西部地区多山地和高原盆地,东部地区则多平原丘陵。

⑵. 中国纬向构造带、经向构造带、华夏系构造带和西域系构造带等均很发育,各种构造山地成为大地貌单元划分的边界,形成了中国网格状的地形格局;五种常态地貌中山地众多。

2. 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一低一下降四个阶段。

①.1949-1957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高达22.4‰,平均每年净增1311万人。

主要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等影响的结果。

②.1958-1961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4.6‰,1960年还出现了新中国唯一的一次人口负增长。

“大跃进”的政策失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人民生活困难。

③.1962-1973年,中国进入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二个生育高潮期,12年内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均净增人口1946万人,自然增长率年均25.6‰。

期间,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1958-1961年人口下降的补偿;1966-1973年人口增长是十年动乱的结果。

④.1974年至今,形成了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是中国计划生育的成果。

⑵. 中国人口发展的两高时期是造成中国目前人口基数庞大的主要原因,1974年后的人口下降是中国人口得到控制的关键。

3.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特征可以归纳为:⑴.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在1.5-2.2%;⑵.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政府行为调控向市场导向为主体的转型时期;⑶.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城市膨胀发展向经营城市的战略转型时期;⑷.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全面提升城市质量的转型时期;⑸.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由一般性城市向特殊性城市转变的关键时期;⑹.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正处在高风险阶段;⑺. 老龄人口问题已成为中国城市问题的重要内容;⑻. 中国城市交通和交通安全问题十分严重;⑼. 城市污染普遍而严重。

四. 实例分析(15分)提供如下几种比析思路: 1. 必要性:⑴. 华北缺水十分严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⑵. 华北缺水在本地区已无法自已解决。

2. 紧迫性:⑴. 黄河断流;⑵. 华北出现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⑷. 。

第四套试题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中国最东位于。

2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排名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国家的社会地位没变。

3目前,中国钢铁生产量居世界第 4中国五种常态地藐类型中,山地、高原和丘陵共占国土面积的 5中国1月0℃等温线东部大致位于6湖北省因地处。

7山东省因位于以东而得名。

8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2019年中国新测得海拔高度是 9中国第二大岛是型岛。

10中国人口11. 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⑶. 黄河三角洲海水倒灌现象十分严重;⑷. 华北缺水已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安全。

3. 可能性:长江流域有条件调水。

4. 南水北调可能会产生的生态问题:⑴. 调出区:⑵. 调入区:⑶. 沿途地区12.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在m 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乡”之称。

13.14. 夏季,东南海面上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我国西南方向的低压,形成了东高西低的气压形势,所以我国多数地区的夏季风为东南风。

15.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夏炎热冬寒冷,春温于秋温,气温日、年较差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