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以《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为例浅谈
新场中学董文娟摘要:对比既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也能突出其各自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系统比较法,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读写能力。
本文以《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为例,浅谈系统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系统比较法、读写能力、《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对比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各自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
但是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拿来比较的,用来比较的文章一定要有相同之处。
《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
三篇文章都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了借古讽今,因此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多层面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以下就以这三篇文章为例,谈谈系统比较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对比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各自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
但是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拿来比较的,用来比较的文章一定要有相同之处。
《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三篇文章都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了借古讽今,因此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多层面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一、对比文章题目,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阿房宫赋》中的“赋”是一种文体。
“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赋”的特点有三:一是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二是描写事物往往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三是结尾往往要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
《六国论》《过秦论》中的“论”也是一种文体。
“论”往往进行议论或评论,如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某一观点。
杜牧、贾谊、苏洵三人虽然是不同时代的文坛泰斗,但他们都选择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进行了议论——或以秦亡旧事“讽今”,或以六国破灭“谏今”。
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提高他们利用文章题目把握文章类型的能力,以及从题目中获取关键信息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此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拟作文题目的水平。
二、对比写作意图,提高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
《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虽然都涉及了六国灭亡和秦国统一这一段史实,但在详略的处理、材料的选择上却各不相同。
一方面,三篇文章由于主题不同,因此在处理材料的详略方面便出现了不同。
例如,对于陈涉起义,《过秦论》作了详细陈述,但《阿房宫赋》则只用“戍卒叫,函合举”一语进行了高度概括。
显然,详写和略写都是由文章表达的主题决定的。
另一方面,三篇文章虽然都借评历史进行了讽喻,即希望统治者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侧重点却各不同。
《阿房宫赋》是借秦始皇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谏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过秦论》是想通过批评秦的过失来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进而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六国论》则表面上借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不断向秦割地求和结果却壮大了敌人的力量,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终招致了灭亡,其实是想借古讽今,表达北宋统治者不应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
正是这些侧重点不同的主题使《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在选材方面出现了不同:《阿房宫赋》着力描写了阿房宫的华丽壮观;《过秦论》详细分析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六国论》则概述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过程。
三、对比文章结构,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水平
《阿房宫赋》是杜牧针对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的,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半部分用铺陈夸张的手法描写了秦始皇的荒淫奢侈,后半部分直抒胸臆,由描写转为富有抒情色彩的议论,画龙点睛,严正深沉。
《六国论》全文才识非凡,雍容含蓄,老辣精炼,虽然内容繁杂,但采用“议——叙——议”的结构方式使文章表现出了逻辑严密、条理井然的特点,以及纵横家诡谲善辩的风格。
《过秦论》是贾谊被汉文帝征召为博士时写的。
当时贾谊年方二十,少年得志,英气逼人,因此全文洋洋洒洒,处处是宏词雄辩。
《过秦论》先用四个段落铺写了六国诸侯创建霸业的艰辛史实,接着在第五段精辟地阐述了秦国灭亡的原因,全文先蓄“浩如江河之势”,后用“画龙点睛”之笔,使全文显得十分“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对比和分析,不仅可以使
他们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发现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规律,还可以使他们学会谋篇布局的基本思维方式。
四、对比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论辩技巧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巧妙的论证方法会使议论文的中心显得更为集中、鲜明、突出。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的论证手法,可以得出三方面的结论。
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三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和分析。
《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虽然体裁有异,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围绕主旨选择了恰当的论证方法。
《阿房宫赋》为了使阿房宫的“衰”更加怵目惊心,杜牧在文首大写了其往日的盛。
这是因为杜牧深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可以倍增其“哀”与“乐”。
《过秦论》《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而且还是骈散交错,变化多姿,但在表达方式上却迥然不同——《过秦论》以叙为主,纵横捭阖,极力铺张,气势磅礴,令人警醒,《六国论》则以议为主,叙事简洁,条分缕析,首尾相顾,无懈可击。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因主旨不同而选用不同论证手法的典范文章可以提高学生写议论文时恰当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首先,三篇文章都运用对比论证法使文章的中心论点更加鲜明和突出了。
其次,《六国论》《过秦论》都运用比喻论证法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事理。
比如,《过秦论》中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就极为生动地论述了陈涉动摇秦统治基础时那摧枯拉朽的壮举,而《阿房宫赋》开头两个自然段也有十多处语言精美的贴切比喻。
第三,《六国论》则采用引证法使文章显得更加有理有据,令人叹服。
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三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和分析。
《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虽然体裁有异,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围绕主旨选择了恰当的论证方法。
《阿房宫赋》为了使阿房宫的“衰”更加怵目惊心,杜牧在文首大写了其往日的盛。
这是因为杜牧深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可以倍增其“哀”与“乐”。
《过秦论》《六国论》虽然都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设问等修辞手法,而且还是骈散交错,变化多姿,但在表达方式上却迥然不同——《过秦论》以叙为主,纵横捭阖,极力铺张,气势磅礴,令人警醒,《六国论》
则以议为主,叙事简洁,条分缕析,首尾相顾,无懈可击。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因主旨不同而选用不同论证手法的典范文章可以提高学生写议论文时恰当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本上像这样具有一定共同点的文章还有很多,把这些课文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从阅读方面说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写作方面讲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掌握写作技巧。
语文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系统比较法正好能够有效的实现这两者的结合。
此外,运用对比法教学还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间,充分地调动学生地积极性,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达到师生互动,收到举一反三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