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比较法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比较法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比较法
比较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音乐诸要素的作用,刻画出生动的形象,跌演起感情的波澜,牵引着人们深思梦萦。

我们在感受相同体裁或不同体裁的作品时,总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的。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比较。

常言道有所比较才能有所鉴别。

我试图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多思畅想,感受快乐,从而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培养丰富、美好的情感。

一、比较记忆
知识的掌握,重在积累。

学习音乐更是如此。

一曲《梦幻曲》,仔细听
过就不会忘。

它的主旋律演奏了八次,每一不同的结尾,让人听了如痴如醉,浮想联翩。

由此不难看出,善于发现乐曲的特点,抓住旋律,有比较的记忆不失为良方。

中学生对学习过的许多乐曲,不看歌本不会唱,更不用说唱曲谱了。

我有意给学生规定一些背唱曲目。

起初,有的同学觉得很难,不愿去做,我一方面强化检查,以好带差;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乐曲的分析比较,排除记忆上的难点,并从乐曲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达到准确、快速的记忆。

如背唱《快乐的农夫》主旋律,要求学生找出乐曲的特点:弱起乐句及圆滑线的连续使用;然后比较乐句:前五小节与最后五小节除结尾三个音都相同,中间为连续的附点四分音符,旋律以分解和弦为主。

引导学生根据旋律展开想象背唱。

这一方法真有效,记忆效果挺好。

就这样一连背唱了好几首乐曲,大家再也不怕背唱了,初步找到了记忆的小窍门。

二、比较想象
许多音乐作品的乐段、乐句都是采用对比的创作手法,因此,感知是在比较中进行的。

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的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欣赏《动物园》中的蝴蝶与野蜂时,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比较。

多数同学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的在课堂上表演起来。

实践证明,比较教学大大优于教师的讲解,充分发挥了课堂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比较演唱
用力度的强弱及速度的快慢比较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情绪是惯见的手法。

尽管平时在训练声音、掌握歌唱技巧时有专门的力度或速度练习,但有时是一种应付,效果不尽人意。

我注意观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