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高二政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高二政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运用:运用这一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能力方面⑴在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时,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⑵在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

⑷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觉悟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重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事例说理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矛盾普遍性?(2)什么是矛盾特殊性?它有几种表现?导入新课活动方式设计:播放MTV《当兵的人》请同学们回答当兵的人和我们有哪些一样的地方和不一样的地方?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

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提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略)课堂活动:请学生若干个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认为比较新鲜、特殊的事物。

比如:是下列的样子。

学生写完后,问:能不能把黑板上写的事物名称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下来?谁能想出很好的办法?有的同学可能想到编顺口留:比如:陈水扁穿着乞丐服,领着倒霉狗,吃着带果蝇的狼桃,骑着木马……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分类,找几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按自己认定的标准分类,或画方框,或画圆圈,或画三角……师生交流。

(目的是通过分类,理解特殊性和普遍性)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对于这难点,教学时应该在抓住“症结”、突破误解、巧用事例、深人浅出上下功夫。

所谓抓住“症结”,即抓住难点,分析其“症结”所在,重点加以突破。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

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

究其“症结”,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

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共性和个性?第二,什么是普遍性?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学生议论、回答,教师总结。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普遍性。

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

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只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

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

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

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多媒体显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的第2、3段,思考并讨论特殊性能不能离不开普通性。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前面讲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那么是不是说特殊性可以离不开普通性呢?我们以水果为例,各种水果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即都有汁多味甜等水果的共同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它也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所以说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

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通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通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怪物”某人听说在大海中有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岛上的居民每人只生一只眼睛,便觉得他们是“怪物”。

他怀着好奇的心情,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那个孤岛,果然看见许多只生一只眼睛的人。

他刚要走上前去打招呼,却被那些人一拥而上,把他当成“怪物”看管起来。

这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给人留下笑柄。

一个人长着两只眼,和一般人无所区别,属于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到了故事中所说的长着一只眼的人中间,就成了别具一格的“怪物”,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比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在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了,因为自然界中还有非生物,它们的矛盾就不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了。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什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

)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识具体的事物,这种对具体的事物认识次数多了,就慢慢地形成了用对同类事物共性的认识去指导自己更深入地观察具体的事物。

那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

人们就是在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从理论上看,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辨证地统一起来,既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次序,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离不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

获奖的思考我国的中学生多次在国际数学物理等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奖,但我国没有出现国际知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就要对我国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

下面是一个事例。

近日读了这样一则材料:一个小学生叫小明,在一次期末考试时挨了老师一顿批评。

原因是这样的,语文试卷给出了一篇寓言“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了猫露在口罩边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不肯上当,猫只得扫兴而归。

”试卷要求学生写出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

小明写道:“要想达到目的,就应该把事情做得更仔细。

”老师阅后十分生气,对小明说道:“这篇寓言的主题思想是不要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要善于识破敌人的伪装。

你答的毫不切题,只能得零分。

”小明不服气,分辨道:“你喜欢小鸟,当然替小鸟说话,可我喜欢猫呢。

”老师听后十分恼怒:“你怎么是非不分,替坏蛋出谋划策?”小明说道:“凭什么说猫是坏蛋?就因为它要吃小鸟吗?猫为了生存要寻找食物,这是它的天性。

您不是也告诉过我们,原始人为了活下去,也要想尽办法捕捉小鸟和其它小动物,原始人也是坏蛋吗?”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要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而不必完全囿于思维的同一性,否则,会扼杀孩子们思维的多样性和思维的灵活性,我们培养出的也只是照抄教材、照搬书本理论的思想僵化的学生,那将是教育的最大的悲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