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教学设计
盱眙县旧铺中学吴建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运用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分析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矛盾普遍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能力目标: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收集准备视频,flash小动画,材料
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设计思路】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课堂。
本课时,本人运用“情境—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通过教师组织构建各种情境,将知识情境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自主探究方式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感悟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列举几列生活中蕴涵矛盾的例子。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2、请说出下列两组事物各自的不同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感受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征。
二、解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万能钥匙”。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意义: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下面成语或者俗语哪些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的,哪些是符合这一原理的?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千篇一律;一刀切;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鸡蛋;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生吞活剥;生搬硬套;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分析的内涵和实际的运用。
三、构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她统一关系
请说出下列事物的个性和共性:
个性:有各自的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习性等
共性:都是水果,含果酸,糖类,多汁,味甜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
1、相互联结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砀山梨梨
子
水
果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
2、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我们既要从事物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如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③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四、巩固练习
1.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2.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型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
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
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要坚持两分法,反对一点论
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上述问答表明( )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教案设计设想
由简单的感知到理性的分析,再到最后的总结和升华,这就是本课教学的主要脉络。
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几乎属于高考命题必考知识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完矛盾含义的基础上能够列举出我生活周围的多种矛盾现象。
此处设计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进一步巩固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其二是:能够通过列举我们生活周围的矛盾现象让学生充分感受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也就是说,通过此活动学生从感性上感知矛盾的普遍性。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片,仔细观察它们之间的不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知矛盾的特殊性。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大概了解。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分析出它们的方法论要求。
最后,总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可根据前文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区别和联系去总结,主要是从区别上总结即二者之间相互联结、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