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毕业论文范文一: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研究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给予支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超过13亿人口中有2/3是农民,农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否保持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不仅对9亿农民改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统一。
与此同时,农业是低利润,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国家财政支持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对农业的财政支持的增加,正确认识和评估财政支农政策及影响的贡献对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纵观我国出台的农业政策,可以发现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政策的整个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的收入增加困难,副业增长放慢,农村诸多事业停滞等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聚焦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加突出其重要性。
然而,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存有总支出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且财政农业投资从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效益方面看并不高。
1.1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规模支出总额不足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体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在1978~2021年间,除了1978年,1979年,1980年,1991年,1992年和1998年财政农业投入占总支出比例相对较高外,剩下的年份都是不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大多数年份都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增长速度有空间;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总是低于农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比例。
1.2财政农业投资在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方面收益不高研究表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增收、农业增长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尽管他们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长期来看,财政农业投入和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稳定有一定的协同平衡关系的互动,财政农业资金投入每有1%的增长,农业生产总值就有0.12%的增长,农民收入就将有0.45%增长。
总体而言,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从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方面看效益并不高。
1.3财政投入的结构不合理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和林业、水利气象部门等费用不合理。
在支持农村生产支出里面,虽然有较高的占有率支出,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增加非农业投入支持乡镇企业所造成的。
在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部门的运营费用中,一方面事业性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性支出,从而影响资本的实际效率;另一方面,工资和有关福利性花费迅速崛起,而业务基金和其他基金缓慢增长,这样的结构直接削弱财政支持农业。
农业基础设施支出的份额较低,并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的财政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的物质基础保持了较低水平,这限制了财政农业投资在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严重不足。
研究资料表明,1978~1984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比重由0.70%~1.54%;以后波动在0.5~0.7%之间,幅度不大,并且徘徊在低位的范围,这就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2财政支农支出政策建议2.1继续扩大财政支农的规模增强其贡献的农、林、牧、副、渔业的附加值。
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涉农责任,确保支农资金的有序发展,提高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对农业的财政支出的总体水平,保证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应该是创新的方式,使用补贴,贴息,担保,项目申报,税收减免等手段,充分发挥农业金融的指导作用,杠杆效应和放大。
2.2优化改善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支出作用。
研究表明,事业费支出对农业产出和效果并没有显著作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可能有作用,但效果远远超过生产性支出。
因此,各地区应大幅削减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更高的产出和生产性支出上。
如农业相关的机构可以简化,合并重复设置部门,人员分流,减少行政开支,提高管理效率,使支农资金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情况得以改观。
2.3财政支农政策加快转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的财政资金有了质的飞跃,因而财政资金支农的投入要着眼于投入直接关系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充分发挥财政对农业支持的政策性作用。
2.4加强资金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规范支农项目立项程序。
申请支农项目立项的基层政府部门应当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书面申请材料,按级上报审批;有关部门要建立对支农项目的绩效评价科学体系,通过财政部门和业务部门项目评估中心,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真实性进行专家审定,为确定预算和项目评审提出科学的决策参考意见,以避免项目审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应当予以改进。
应全面推行报账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相结合。
报销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相结合,能够做到直接由财政部门专门机构根据项目的进展支付实际的款项,凭报账依据,逐笔直接或授权支付给各地区农业项目的直接实施者或承建者。
与此同时,各地区应积极加强支农的监督机制,一方面是要建立监测系统,包括财政监管、人大监督和公众的监督,使支农资金使用透明,建设“阳光财政”;另一方面,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单位里面,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支农支出预算编制、执行和制约监督分开,由此加强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支农资金。
范文二: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1、相关概念的界定1.1农业信贷界定。
农业信贷是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贷款者向借款者供应货币或商品并收取相应利息的行为。
其中既包括了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吸收存款的行为,又包括了农村村民向金融机构贷款的信用行为。
而本文所说的农业信贷主要是指正规的金融机构向农村发放贷款的行为,信贷的对象主要是指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以及流通等领域的经济实体。
1.2经济增长理论。
金融机构通过吸收社会上大量的存款,再将存款作为贷款贷给有需要的人,这些钱款作为一种投资间接的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带动经济的增长。
因此贷款实际上是通过投资对经济产生作用的。
哈罗德认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只有当投资等于储蓄的时候,经济才能够实现均衡增长,其中还根据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G=S/V其中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资本/产出比我们可以知道,充足的资本物质投资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1]。
只有足够的农业投资,才能够满足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劳动力等,才能够使农业充分的发挥其发展潜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2、陕北地区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2.1陕北地区农业信贷发展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的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共有耕地接近300万公顷,同时陕西还拥有大量的优质土壤,极易适合农业生产,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除了种植小麦,玉米和黄豆等主要作物之外还种植有大量的棉花以及各种果类。
同时随着农村信贷市场化的进程,陕北地区农业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2021年9月末陕西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420.4亿元,2021年9月末陕西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471.69亿元,2021年7月末的时候陕西农业短期贷款余额为613.59,而在2021年末的时候,短期农业贷款余额达到了78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达到23%左右。
同时从2021年到2021年陕西农业贷款数额来看,可以看出陕西农业信贷总量是在不断的增长的,尤其是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和我国在农业信贷方面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陕北地区农业信贷市场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农业信贷的市场化程度不断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农村信贷市场的控制也逐渐的减弱,从事农业信贷的商业银行数量增多,农民信贷的条件减弱,对信贷规模以及信贷结构等的控制也有放松。
同时法制环境对农业信贷的影响力不断的加大,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步的提高,利用法律解决纠纷的事件在迅速的提高,农户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也在逐步的减少,信用机制逐步的得到了健全,农户和贷款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在逐步的加强。
2.2陕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陕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首先粮食生产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在2021年总产量达到了1195万吨,粮食种植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其次农业种植业产量提高,2021年陕北水果产量为1333万吨,较2021年增长41.9%。
同时肉蛋奶以及蔬菜也得到了稳定的增长,为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在全省大力的推行新机具,农业机械化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21年底,全省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已经达到8.9万台,联合收割机接近3万台,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的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发展,土地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但是陕西省农业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陕西农业基础设施依旧很薄弱,水利条件差,机械化水平相比于全国机械化程度依旧很低;其次该地农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较为落后,缺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人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由于该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以及当地财政困难等原因,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2.3影响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方法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许多。
其中主要有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民素质的高低等,但是归根到底最主要的是农业资金投入的大小,只有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够提高机械化水平,才能够对农民进行培训,促进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贷款投入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虽然陕北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农业信贷在财政中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一些政策,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现有的信贷供给不能够满足该地区巨大的信贷需求,供需矛盾突出。
同时由于信贷机构为了转移信贷风险,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实现限贷或是不贷的政策,这就使得真正对贷款有需要的农户不能够获得资金来源,而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不是很缺乏资金的农户则可以获取较多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贷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农业贷款结构不合理。
陕北地区农业信贷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信贷对象结构的不合理,由于信贷机构信贷存在着一定的信贷风险,这就使得信贷机构在信贷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信贷的对象是否拥有偿还信贷的能力,因此许多较为大额的农业信贷多贷给一些经济条件较好,信贷偿还能力较强的农户,而对于那些极缺乏信贷资金的农户则实行限贷少贷的政策,这就使得一些真正缺乏资金的农户贷不到款项,而对于那些原本就较富裕,在资金上并不是很缺乏的农户则占用了一些多余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