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信息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一门涉及较多硬件知识的计算机系统软件课程。
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特点是概念多、内容全面、涉及硬件内容,系统性强,其整体实现思想和技术理解有点难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
计算机组成原理对建立计算机整体概念,因此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掌握其工作原理,了解它的发展的新技术、新动向,从而为学生以后在各类计算机上从事开发和应用的需要。
掌握: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层次结构、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存储系统与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总线系统、外围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
基本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有关的新技术。
理解重点:运算器结构、存储系统的管理方法、指令格式、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控制、外围设备通信控制方式。
难点:运算方法及运算器、中央处理器、输入输出控制方式。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本课程概念多、较抽象、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配合主教材、辅助教材、CAI、网络教材、试题库、实验教材综合使用,力求形成理论、抽象、设计三过程相统一的课程体系。
3、对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4、如条件许可,应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电子电路基础的知识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网络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1.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包括主教材和实验教材两部分),文字教材担负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
因此教材要概念清晰、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并要注意加强导学。
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反映当代最新技术及应用。
2.教材及课件作为文字教材的强化媒体,配合文字教材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两者互相补充,彼此配合。
教学要求的层次:
课程的教学要求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之后给出,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
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硬件、软件的组成,系统的多级层次结构。
教学要求:1、重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的多级层次结构。
2、难点:计算机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3、了解:多级层次结构的内容。
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教学内容:计算机中数据和文字的表示方法,定点运算方法和定点运算器的组成,浮点运算方法和浮点运算器组成。
教学要求:1、重点:定点数、浮点数的几种表示方法,原码、反码、补码、移码及其用法。
字符与汉字编码,运算器构造、运算方法、及并行技术措施。
2、难点:先行进位、阵列乘除法、流水线等并行技术。
3、了解:运算器的新发展。
教学建议:运算方法和运算器既是本课程的重点,又是难点,可组织适当讨论,多加练习,适当开设习题课,利用CAI,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多提问题。
第三章存储系统
教学内容:存储系统的分类、分级结构与主存的技术指标;SRAM、DRAM、EPROM、闪存等工作原理和扩充容量的方法;CACHE、虚拟存储器。
教学要求:1、重点:计算机采用多级存储体系结构,即CACHE、主存、外存。
常用的各种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性,CACHE、虚存的作用。
2、难点:各种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和评价。
3、了解:并行技术、虚拟存储器的类型与优缺点、存储的保护。
第四章指令系统
教学内容:指令系统的发展与性能要求,指令格式、分类和功能;寻址方式。
教学要求:1、重点:指令格式和寻址方式。
2、难点:RISC、CISC指令系统。
3、了解:各种寻址方式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中央处理器
教学内容:CPU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指令周期、时序产生器、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各种CPU及新技术。
教学要求:1、重点:CPU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指令周期的概念;时序产生器、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的基本思想。
2、难点:流水CPU的并行技术。
3、了解:多媒体CPU、MMX技术、奔腾CPU技术
第六章总线系统
教学内容:总线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占重要地位。
总线系统概念和技术,PCI总线。
教学要求:1、重点:总线系统的作用;总线的标准化;PCI总线相关标准和应用。
2、难点:总线的核心问题:总线仲裁和策略;总线定时。
3、了解:总线技术的新发展。
第七章外围设备
教学内容:外围设备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教学要求:1、重点: 外围设备的分类、技术特性。
2、了解: 外围设备的新发展和应用,CDROM、RAID、高精MONITOR等。
第八章输入输出系统
教学内容:I/O系统的接口、管理部件及有关软件;外围设备的定时方式和信息交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并行、串行标准接口。
教学要求:1、重点:CPU对外围设备的五种管理方式及其技术特性;。
2、难点:DMA、PPU、通道方式、程序中断方式的工作原理及其比较。
3、了解:I/O标准接口。
三、主要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