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乡镇基层人口众多,卫生需求量大,因此需要促进乡镇基层中医药事
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满足群众中医药需求,不断推进我省基
层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本文基于现场调查,对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
设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相关经验,为新时期基层中医药服务
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中医药;发展对策
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卫生资源,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是增进和维护
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2年《关于实施基层中
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基层
中医药卫生服务能力,并探索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1乡镇卫生院中医药质量管理客观现状分析
1.1人员配备数量极少
中医科多数为单人科室或者为兼职,中药房大部分没有中药专业的药学人员,遇节假日或人员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及岗位培训时,往往息诊。
受待遇不高的影响,经济薄弱地区很难吸引或留住人才,限制了服务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受人
事政策限制,一些在职卫技人员因为学历等因素无法进编,由于岗位名额比例等
因素制约了人员的补充。
1.2品种单一缺少选择
中药房建设尚未完善,中药制剂品种相对单一,不仅是中药饮片,就是单纯
的中药配方颗粒,也缺少供患者和中医药人员选择的余地。
单纯中药饮片在基层
保存相当困难,中药配方颗粒携带、饮用、保存极为方便,缺点是售价太高,是
中药饮片的数倍。
单纯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品种数目偏少,不能完全满足临
床需求。
1.3配制简单难以满足要求
卫生院并未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局出台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配备
设置针灸器具、火罐、电针仪、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颈腰椎牵引设备、中
药熏蒸设备、TDP神灯、中药雾化吸入等设备,而且中医康复治疗室也未完全配
备针灸治疗床、推拿治疗床等,很多中医适宜技术未能真正开展,简单的针灸、
推拿、电针仪等治疗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村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1.4硬件简陋不能达标
中医科和康复室因为卫生院房屋面积有限,并不能达到国家规定中医科和康
复室的面积要求。
因此,能增加开展的诊疗项目因诊疗设备无法放置而无法实施。
有的乡镇卫生院为了达到用房面积,把中医科和康复室设置在没有电梯的二楼或
三楼,这直接导致一些中风康复病人及腰腿痛患者就诊治疗极不方便,影响患者
的依从性和疗效。
1.5特色诊疗缺乏规划
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仅仅开展了常规传统的诊疗项目,没有形成特色
诊疗优势,满足不了广大农村患者的诊治需求。
市、县卫生局也未作中医特色专
科专病建设的宏观调研和布署,缺少长远中医药建设的规划。
乡镇卫生院也未能
开展当地中医药名人文化历史内涵的整理和挖掘,更谈不上将其名人文化效应发
扬光大。
2对策思考
2.1增加中医药人员配备
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每个中医诊室至少配备2名中医类别
医师,每个中医康复治疗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设备包括针灸器具、中药熏蒸等设备。
中药房除常规设备,应配备标准筛、煎药机、包装机。
药剂人
员应当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中药人员。
中成药品种
应在80种以上,中药饮片在250种以上,引进精装中药饮片及中药免煎颗粒。
2.2加强中医特色专科的建设
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如中医肝病、中医内科、小针刀等专科专病科室。
市、县卫生局中医股对卫生院中医科诊疗特色及地方疾病谱加以分析并调研论证,宏
观规划安排每个卫生院中医科特色专科的立项、建设、错位竞争、共同发展,以
中医特色专科带动卫生院整体发展。
2.3在职人员进行培训、继续教育、师带徒、“西学中”等学习
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在职继续教育、中医科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提高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职中医药人员每5年参加
进修学习的时间为3—6个月。
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年轻医生向老中医师承学习
中医技术,同时鼓励并组织西医人员参加由市、县卫生局组织中医药大学承办的“西学中”临床课程班培训项目,通过多种途径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
2.4加强城市医院基层服务和对口支援
坚决执行城市医院医生晋升职称前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1年和城乡对口支援
制度,市区专家到社区坐诊不少于1000个工作日。
特别是城市医院相关人员在
晋升中级、副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工作1年,对于连续或累
计工作两年以上者在晋升职称时给予同等情况下优先的政策。
赴基层工作的相关
人员以新的理论、技术、诊疗方案通过言传身教,提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水平。
2.5留用、返聘退休的中医药人员
退休的中医药人员由于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具备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
中医理论,采取留用、返聘等方式可解决年轻中医药人员技术不过硬、临床经验
不丰富、患者大量流失的问题,通过传承、发掘中医传统医学宝贵资源,提升中
医药服务能力。
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政策,建设一支梯次结构合理、中医理论水
平高、敢于创新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以振兴中医事业,增添不竭的动力。
2.6加强理论学习和学术建设
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知识学习和知识竞赛,每1—2
年举办1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及中医药临床学术交流会议。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
中医药人员撰写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中医药类学术论文和申请加入如中华中医药
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学术团体,并支持参加此类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
2.7引入竞争机制
制定相应的目标制度,定期进行考核。
同时在中医科内引入竞争机制,进行
绩效考核,将中医药人员绩效工资与院内其它科室人员、以及同科室人员间合理
拉开差距。
2.8提高政府对乡镇中医药建设的投入
虽然地方财政对乡镇卫生院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资金的总量不足,本调
查结果显示,中医药专项资金缺乏。
因此,要扩大政府在乡镇中医药工作中的主
导作用,制定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方法,促进中医药服务的供
给与利用。
2.9实施适宜技术推广,提升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层中医药适宜技
术推广,探索城乡中医药医疗机构对口支援长效机制,采取“一对一”定点帮扶
机制,省、市、县级中医医院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坐诊,形成惯例。
1.10开展中医药学术带头人评选和制定奖励制度
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推介并打造一批技术精良、医德高尚、社会
认可的地方中医药优秀人才。
实施地方中医药学术带头人带动战略,不断提升中
医药队伍的整体水平,造就一支适应于乡镇卫生事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中医队伍,在基层中医科人员中,从医德、医风、职称、社会知名度等方面进行评选,体现
中医药人员职业价值。
2.11组建农村中医医疗集团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建议由县级中医院牵头组建成立集团管理委员会,各卫生院中医科人员行政隶属、人事关系不变,集团内所有执业医师在各单位都有处方权、检查开单权,各单位的自制特色制剂的经验方、协定处方相互借鉴,互派人员学习、进修及工作,以整体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3结语
新医改注重中医药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等方面建设。
通过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方案并逐步实施,我国农村中医药卫生事业会有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计智,潘凯.山东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覆盖率超八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7):11.
[2]马科.新医改下中医医院强化中医特色之路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2):39-41.
[3]黄惠勇.湖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9,25(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