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说课稿10篇《长江之歌》说课稿1一、说教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长江之歌》主题歌歌曲。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爱国篇的第一课中的一首诗歌。
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
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学习这首歌词,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全诗共有两小节。
第一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彩多姿。
第二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两个生字、新词,理解“尘埃”“荡涤”“灌溉”“臂膀”的意思。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体会歌词包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课的重点是: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尤其是领悟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本课的难点是: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三、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课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在检查预习时,可以先指名分小结试读课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梳理出需要理解的重点内容。
为进一步精读品味做作好准备。
在精读第一小节时,可以从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入手,启发想象,练习句子。
第二节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由于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而昭阳区地处长江上游,可以借助特殊的地理环境创设情境,增加具体直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了解长江的多彩神韵、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感受祖国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和无比依恋之情。
以读助讲,导引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调子,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方法是:学生为主体。
坚持以学生的自我领悟为主,引导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在探讨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主要从“走”与“奔“在句子中表达的意思不同来探究,同时,从“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理解其含义,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反复、大量朗读,在朗读中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五、说教具准备昭阳区的地图和长江流域的地图,还有收音机。
六、说教学过程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新课导入阶段、学习阶段、评价阶段。
1、新课导入阶段: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在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通过音乐的播放,达到对教材的熟悉,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气氛较为融洽。
)2、简介:长江和黄河3、出示:课文《长江之歌》。
指导朗读。
4、学习阶段:(1)教师出示地图,指出金沙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转载于: :长江之歌说课稿)以及金沙江和长江的交汇是哪儿。
还有长江流经哪些省、市、自治区。
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也让学生到地图前指一指长江流经哪些省、市自治区。
(地图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江的印象,知道“母亲河”流经的地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并讲解。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入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流域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千米。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3)自由诵读课文后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注意正音:“乳”读作rǔ,“哺”读作bǔ, “埃”读作āi。
涤荡:冲洗,清除。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尘埃:细小的尘土。
臂膀:手臂,胳膊。
指导书写:“灌溉”与水有关,部首都是三点水,注意把“溉”与“概”“慨”区别开。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第一小节的教学,主要探讨“走”与“奔”,“风采”与“气概”再是句中所表达意思入手,练读句子,在学生的脑海里展示出长江健美而奔放的的风姿。
引导从“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去领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从“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中体会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推动着新时代的发展。
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然后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见解。
教师点拨:从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多彩多姿、巨大贡献等方面来体会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时,主要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
力求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效果。
5、评价阶段:理解“我们赞美你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师总结: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眷恋、热爱之情。
6、出示(课件):长江沿岸美景七、作业对于作业的布置主要考虑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完整的默写全诗,同时也要达到背诵的目的。
1、搜集描写长江的诗句。
2、默写全诗。
八、板书长江之歌对长江的风采的描绘《长江之歌》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长江之歌》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诗,诗词意境博大深邃,歌颂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抒发了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长江之歌》是一曲关于长江的颂歌。
整首诗歌从两个方面来写:第一部分(第1节)是写实,从长江的地理特点出发,具体写出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
第二部分(第2节)则重于抒情,歌颂了长江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前后两次出现,重复吟唱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2句表达了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
反复吟唱的艺术渲染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这2遍重复是感情的升华,语气第2次比第1次更强烈、更激情,令人油然而生对祖国、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诗歌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句式整齐,节奏轻快,极富感染力。
并且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读来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预习能力,教师只需对个别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如:乳(rǔ)、哺(bǔ)、涤(dí)等。
对于词语理解,五年级学生已习得了不少方法,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自学,而在课堂中就可以争对个别重点字词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如:丰采、哺育、荡涤、磅礴等。
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感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为这是一篇主题鲜明、琅琅上口的诗歌,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而对于诗歌中较难理解的重点诗句,则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诗句,与全班同学共同探讨。
对于这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诗句,如:“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等句,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并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最终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仅仅是对诗句内容的肤浅理解,而更进一步落实到思维的训练,情感的升华。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目标一: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字音,积累“丰采”等词语。
能在阅读或预习中自主识字,并读准字音,如乳(rǔ)、哺(bǔ)、涤(dí)、赞(zàn)等;能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如:丰采、哺育、荡涤、磅礴等。
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不像低年级一样,会在课文后提供统一的生字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年级的生字教学就没有必要了。
对于一些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教师仍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而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教师应结合语境,联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
目标二:能朗读和背诵课文。
结合有关长江概况的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句的意思。
本诗歌原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诗词意境博大深邃,主题鲜明、气势磅礴,节奏感强,极富感染力,读来琅琅上口,充满激情。
而且《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旋律也是雄壮宏伟,似长江般汹涌奔腾。
这样的诗歌,学生们极易投入热情,他们也爱读、爱背、爱唱,通过学习诗歌,最后让学生们朗诵或演唱,不仅能使学生们油然而生豪迈的爱国热情,更能让学生体悟语境之美以及语言之精髓。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可以放手让他们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资料,特别是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这样在课上就可以让学生结合预习,结合有关长江的发源、流域、资源以及长江的历史、文化等,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这样,在理解诗句“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时,就可以从长江的发源和流域谈起;理解“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时,就可以结合长江的历史(长江炎黄子孙的关系、长江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关系)来理解。
这样,文章重点诗句的感悟就“水到渠成”了。
目标三:知道课文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长江之歌》气势高昂,节奏鲜明,主题明确,全诗紧紧围绕母亲河──长江展开,歌颂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巨人般的气概以及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奔腾不息、力量无穷的磅礴气势。
全诗满溢着中华儿女对母亲河、对伟大祖国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应注重让学生在朗读的实践中体会、感悟诗歌情感。
所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关键句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同桌合作朗读,经过反复朗读、背诵、朗诵之后,可以让学生学唱《长江之歌》,高昂的歌词与激越的旋律相结合,势必带给学生刻骨铭心的感受。
四、教学设计在深入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我针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学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营造激情氛围本诗是《长江之歌》的歌词,歌颂了滔滔不绝、气势磅礴的母亲河──长江。
在引入时,播放长江江水奔腾入海的录像,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被这幅奔流不息的壮观景象所吸引、所折服,并利用地图,加深学生对长江自西向东横贯整个中国的印象,进而油然而生豪迈情怀,利于诗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