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三轮复习问题汇总(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三轮复习问题汇总(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高三三轮复习基础知识问题汇总(附答案)1.什么是内环境?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液、血浆、淋巴、唾液、汗液,以上名词哪些属于内环境?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什么?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5.反射弧由哪几部分构成?6.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怎样的?7.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有何变化?8.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外两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吗?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和特点是什么?10.什么是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是神经元的哪部分?11.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12.兴奋为什么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1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与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一样吗?1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各有什么特点?15.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有哪些?16.什么叫体液调节?17.人体内激素的分泌通过什么方式调节?18.什么叫激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请举例说明。

19.什么叫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举例说明。

20.什么是反馈调节?反馈调节具有什么意义?2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何区别、联系?22.寒冷情况下,机体是怎样保持体温恒定的?2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什么?由哪种腺体分泌和释放?23.什么叫免疫?24.当病毒进入机体后,人体会发生哪种免疫作用?25.抗体是由什么细胞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什么?分布在什么部位?26.细菌、细菌外毒素、抗毒素、凝集素、病毒、花粉、癌细胞、白细胞介素、干扰素,以上物质中哪些是抗原,哪些是抗体?27.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如何进行?28.二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与初次相比,有什么特点?29.过敏反应、风湿性心脏病、艾滋病分别属于哪类免疫疾病?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什么?由哪种腺体分泌和释放?30.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什么部位合成?31.生长素的合成是否需要光?32.胚芽鞘中什么部位感受光的刺激?33.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是什么部位?34.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什么部位?35.胚芽鞘向光弯曲和生长的是什么部位?36.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什么?37.什么是极性运输?38.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什么?39.植物为什么能显示出向光性呢?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两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什么是顶端优势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有什么不同?在农作物的栽培过程中,整枝、摘心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雌蕊受粉后,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由何处合成?如何获得无子番茄? 种群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什么?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什么?种群的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有什么关系?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什么?写出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为什么呈“S”型增长?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叫“K”值?渔业捕捞在何时进行能有效地保护渔业资源?检测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数量变化的方法?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哪些?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方法通常有哪两种?什么是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哪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40. 41. 42. 43. 44. 45. 56. 57.58.59. 60.61.62.63.64.65.66.67.68.69.70.72.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73.什么叫食物链?食物链中包括分解者吗?7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7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哪里开始?76.能量流动有何特点?76.研究能量流动有何意义?77.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78.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什么联系?79.大气中的碳通过什么活动进入生物群落?80.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哪些活动可以回到大气中?8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8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作用是什么?83.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哪两个方面?为什么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8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85.什么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86.我国人口剧增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基本国策是什么?87.生物多样性的含义?88.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必修三知识点答案1•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

2.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呼吸道、消化道、膀胱、胆囊等通过孔道与外界相连,其中的液体(如唾液、汗液)直接与外界接触,不属于体液。

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所以血液不是内环境。

3.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 反射。

5.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6. 表现为外正内负,即静息电位。

7.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动作电位。

8. 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9. 传导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10. 神经元的轴突末稍多次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分别是相邻神经元相互接触部位的细胞膜,前膜通常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11. 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糖蛋白)。

12. 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13. 不一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即后者存在突触延搁。

原因是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14. 双向传导、单向传递。

15. 言语区的相关中枢如书写性语言中枢(W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R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H 区)等。

16. 体液调节:化学物质(如激素、CO 、H +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2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17. 反馈调节。

18.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起相同作用。

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共同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

19.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起相反作用。

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0.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1. 比较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较缓慢22.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感受到低温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信息传递到效应器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使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同时,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由自主的颤栗,增加产热。

另外,血管收缩,管径变小,血流变得缓慢,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也减少。

同时,下丘脑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通过增添衣服或进行运动等增加产热,使产热和散热相等,体温保持恒定。

23•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

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

2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已”,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5.当病毒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除了第二道防线的阻挡外,还通过体液中的抗体阻止病毒的扩散感染;进入细胞后,必须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出来,然后体液中的抗体与之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彻底清除。

26.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属于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少数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27.抗毒素、凝集素为抗体;细菌、细菌外毒素、病毒、花粉、癌细胞为抗原;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属于淋巴因子,化学本质为多肽或蛋白质。

28.抗原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29.反应更快,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30.过敏反应: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进行攻击,如风湿性心脏病;艾滋病是防御功能过低造成免疫功能过低,为免疫缺陷综合症。

31.胚芽鞘尖端。

32.不需要。

33.胚芽鞘尖端。

34.胚芽鞘尖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35.相对集中在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36.靠近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37.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8.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39.单侧光照等单方向的刺激。

40.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导致背光侧细胞生长较快,而引起向光生长。

41.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2.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

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

43.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依次升高,根最明显,其次是芽、茎。

44.解除顶端优势。

45.正在发育中的种子。

46.在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果实。

47.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较高浓度的2,4—D会抑制甚至杀死双子叶的杂草,而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48.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49.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的衰老等。

50.乙烯广泛分布于植物体各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等。

51.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花、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等。

52.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53.植物体内天然的生长素会随着生长发育被酶降解和光氧化而变化,而植物体内没有能降解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的酶。

54.不会改变。

55.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相比植物激素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56.数量特征:主要是种群密度,它与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

57.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

58.58.年龄组成。

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59.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60.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N=N入切其中,N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为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t0t0间,入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6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