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会说话的符号》含反
思
会说话的符号
教学目标:
1. 了解符号的含义和作用;
2. 学会使用各种符号进行表达和传达信息;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笔、纸、贴纸等辅助工具;
2. 给幼儿准备一些常见的符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10分钟):
教师拿出一本有符号的图书,问幼儿对其中的符号是否了解,并让他们解释一
下符号的意义。
随后,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符号展示给幼儿,例如危险标志、相应时间、大门开放时间等,让幼儿猜测它们的含义。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幼儿解释符号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幼儿思考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进行讨论。
随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趣的符号,如笑脸、问号、叉号等,让幼儿猜测它们的意义。
三、符号的运用(30分钟):
1. 教师与幼儿一起制定一份规则,例如禁止乱扔垃圾、上课时保持安静等,然
后将这些规则用符号表示出来,让幼儿猜测它们的含义。
2.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片,然后要求他们用符号表达出图片中的内容,可以通过画图、贴纸等方式呈现。
3. 教师给幼儿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符号,如红绿灯、洗衣标志等,让他们解
释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四、小组活动(30分钟):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份任务,要求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用符号表
达出指定的内容,并展示给其他组。
例如,要求幼儿表达“今天天气晴朗”,他们可以利用天空的符号、太阳的符号等进行表达。
五、展示与总结(15分钟):
每组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符号作品,并简单描述一下它们的含义。
教师与幼儿
一起讨论符号的多样性和使用的场景,并总结出符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通过学习符号的含义和作用,幼儿们对于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同时,小组活动的设置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合作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不足之处是,教师在引入部分的互动环节设计上可能不够充分,幼儿的参与度
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