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1、壶是怎样传热的1.家庭中经常要烧开水,水烧开后需要保温。
2.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3.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一样。
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4.传热的基本规律:金属>非金属,固体>液体,液体>气体。
导热性能比较为铁片>瓷片>玻璃片>木片>塑料片5.烧水时,火在壶底加热,过了一会,整个壶身就热了。
壶身是怎样传热的?答:壶身主要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怎样传热的,就是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
火在壶底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达到壶身的传热。
6.加热水平或倾斜的金属丝的一端,有什么现象发生?加热另一端,现象相同吗?答:①加热水平的金属丝时,从加热点开始由近及远火柴依次掉落,证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移动;②加热倾斜的金属丝时,从加热点开始由近及远火柴依次掉落,证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移动,而不受金属丝位置的影响。
(加热另一端时现象相同)7.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片上,加热铁皮的一边或中心位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答:①加热铁皮的一边时,观察到金属片上的蜡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融化,由边缘向周围扩散。
证明了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②加热铁皮的中心时,观察到金属片上的蜡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融化,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证明了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8.做菜的锅,烧水的壶等,大多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锅铲和勺子的柄大多是用橡胶、塑料,木材和陶瓷等材料做成的,这是为什么?答: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比较好,做菜的锅和烧水的壶用金属材料制成,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菜,烧好水,更加节约资源。
锅铲和勺子的柄用橡胶,塑料,木材和陶瓷等材料做成的话,导热性能比铁的要差一些,是在做饭或吃饭的过程,不至于因过高的温度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9.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这是为什么?答:冬天外界的气温比较低,当用手去摸金属制品时,由于金属的导热性能比较好,所以热量从人迅速的向金属制品传递,人身体的温度会相对降低,而木制品的导热性能比较差,传递的热量比金属制品的要少,因而用手摸金属制品比么木制品感觉更凉。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1.烧水时,壶将热传递给了水,壶中的水会全部变热。
2.将两个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小塑料袋,同时放入室温水中(为了便于观察,将热水染成红色,冷水染成蓝色),热水浮在室温水的水面上,说明热水比较轻;冷水沉在室温水的水底里,说明冷水比较重。
3.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衡,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对流。
4.空气如果受热不均,下面较热的部分和上面较冷的部分也会产生相对流动。
5.水能像金属那样传热吗?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一些黑芝麻,木屑或纸屑。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答:不能像金属那样传热,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而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用酒精灯给水加热时,沉在烧杯底部的黑芝麻开始逐渐向上移动,而飘在水面上的木屑或纸屑开始逐渐向下移动,并重复这种上下的移动,直到水沸腾后黑芝麻又沉在杯底,木屑或纸屑又重新飘浮在水表面。
6.将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在一起(热水红色,冷水蓝色),会发生什么现象?答:①冷水(蓝色)在上,冷水比热水(红色)重,冷水(蓝色)和热水(红色)循环发生流动,水的温度逐渐均衡,红蓝两种颜色逐渐消失,水变成一种紫色;②热水(红色)在上,冷水(蓝色)比热水重,冷水和热水会短暂的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发生明显的相对流动,上方依然为红色的热水,下方为蓝色的冷水,中间交界处略模糊,为紫色。
7.当烧瓶颈部的水被加热沸腾,瓶内的鱼儿仍然在水中游动,这是为什么?答:在实验中,瓶颈处被加热,瓶颈处的水产生热对流,很快就沸腾了,但沸腾的水在上面,与下面的水不能形成热对流。
而水的热传导速度很慢,所以尽管瓶颈处的水在沸腾,短时间内也不会影响到鱼所在处的水温。
8.加热粥时,为什么用勺子搅拌粥就热得更快?答:因为粥浓稠,不利于形成热对流,因此加热粥时,要不停地搅动,从而使粥热得更快更均匀。
9.冬季,有的家里用暖气取暖,想一想暖气是怎样使整个房间变暖的?答:暖气加热附近的空气,空气受热后上升,周围冷空气补充过来,再受热,再上升……就这样,室内空气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变暖。
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1.靠近燃烧的炉子时,我们会感到热。
2.手在靠近火焰时感受到热,能发出热的物体都是热源。
蜡烛、火焰、篝火、太阳、灯泡等都是热源。
3.用温度计代替手测一测烛火周围的温度,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明显升高,说明蜡烛火焰所产生的热传递给了温度计。
4.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而热传导、热对流是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热传递的。
5.因为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较远,所以太阳所发出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的热量较少,主要是通过热辐射传递到地球上的。
6.研究有哪些因素影响蜡烛火焰传递热的效果?(课本第10页)答:①实验一证明了距离热源距离相同,温度相同,传热效果相同;②实验二证明了热源与温度计之间有遮挡物影响,温度会下降,有遮挡物传热效果会影响;③实验三证明了温度计与热源的距离越远,温度越低,距离的远近影响蜡烛火焰传递热的效果。
7.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辐射现象:电暖气、烤箱、空气炸锅、烧烤食物、篝火取暖、炭火取暖等。
8.拓展与应用: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向外界传递,虽然太阳离我们非常远,但是我们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热,我们利用太阳能,可以在沿海城市晒海盐、点燃火炬、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给共享单车车锁充电,晒干食物、衣服等。
4、保温和散热1.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保温,有时需要散热。
2.观察生活中,人们用来保温的物品和材料,所以说他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保温?答:①用来保温的物品或材料大多使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减少热传导;②有的杯子是双层的,中间是真空的,减少热传导、热对流,阻挡热辐射;③衣服中蓬松的羽绒和棉花,多孔隙内有不流通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利于热传导;④保温袋、保温瓶内为反光材料,可以将物体散发的热反射回去,减少热辐射。
3.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保温?答:窗户上安双层玻璃,许多房屋的墙壁有保温层,冬天人们要穿棉袄或羽绒服。
4.怎样让一杯热水快速的散热?答:可通过借助热的良导体,或者与冷水,冰等物体接触,或者增大容器表面积等方法来加快热传导,通过水的流动或者吹风来加快热对流。
5.在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散热方法?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散热?答:①加快空气流通,②使用热的良导体,③增大散热面积;都是加快热的传递,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6.拓展与应用:电子产品的散热电子产品几乎无处不在,电子产品部件中大量使用集成电路,高温是集成电路的大敌。
高温不但会导致设备运行不稳,寿命缩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烧毁引起火灾。
因此,人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给电子产品散热,根据需要开发研制出了各种导热材料用于散热,如:导热黏结胶、导热胶垫、导热凝胶、导热石墨片、电扇等。
5、孩子与父母1.自然界中的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2.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着相似的现象。
(这是遗传现象)3.有一些稳定的相貌特征,是从父母处获得的,如双眼皮或单眼皮,有酒窝或没有酒窝等。
这些特征在生物学上称为性状,同种生物不同个体间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
4.动物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5.孩子都像自己的父母吗?在哪些方面像自己的父母?答: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很相似,孩子身材的高矮、体型的胖瘦、肤色的深浅、眼睛的大小、鼻子的高低、耳朵的形状、牙齿的稀密、毛发的多少像自己的父母。
6.观察爸爸与爷爷奶奶或妈妈与外公外婆,他们的身高有关系吗?我们可以预测自己的身高吗?答:爸爸与爷爷奶奶或妈妈与外婆外公的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但身高除了与父母有关系之外,还在一定因素上取决于环境的作用。
所以我们只可以估计自己的身高,但无法准确的预测。
6、植物的后代与亲代1.同一种类植物的茎、叶、花、果实等结构是相同的,但它们在颜色、大小和形状等性状方面的差异比较大。
2.科学研究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都非常相似,但在性状上又有一些差异。
3.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曾经做过长达八年的豌豆遗传实验,选择花果实与种子具有的一些相对性状,研究豌豆后代与亲代的遗传规律,运用数学方法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4.孟德尔用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亲本)研究花色的遗传规律时,子一代全部开红花,子二代有的开红花,有的开白花,花与白花的数量比是3:1。
5.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他又研究了豌豆的哪些性状?答:因为豌豆是闭花传粉自花授粉;而且豌豆还有一些易于分辨的相对性状。
6.比一比油菜的后代与亲代,它们的茎,叶,花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存在哪些差异?答:即使是同种植物在形状上也存在差别,如株高,生长状况,结果的大小,口感味道等,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条件和植物本身品种特性等引起的。
7、灭绝的远古动物1.科学研究认为,恐龙最早出现在两亿多年前,而在距今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了。
了解灭绝的远古生物是通过古生物化石,在地层之中形成的生物化石,是了解远古时期生物最好的资料。
2.科学家通过发现并记录化石、考察恐龙所在的地层结构、修复和装配骨骼、观察恐龙的结构等多种方法来研究恐龙。
3.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地层的特点,可以推测恐龙的生活习性。
使学生认识到,根据恐龙牙齿化石的特点,可以推测恐龙的食性;根据地层沉积的动植物的特点,可以推测恐龙生活的环境。
4.科学研究发现,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当今存活的有些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5.有一些稳定的相貌特征,叫做性状,而大部分性状来自于父母,这是遗传现象。
动物在毛皮、颜色、躯体大小、外形和外貌等方面有稳定的特征。
植物的叶、花、果实等在颜色大小与形状等方面也有稳定的特征,这些性状是从亲代获得的。
6.在生物代代相传的漫长过程中,后代表现的差异越来越大,使得当今生物与古生物之间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7.观察猛犸象的骨骼化石和从冰川中得到的猛犸象标本说一说,猛犸象有哪些特点?他们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答:猛犸象身上有很多长毛,身材酷似非洲象,但身材比非洲象更大,象牙更长,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带的草原和丘陵上。
他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九厘米,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