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

浅谈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

浅谈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超短波通信抗干扰
措施
随着电磁环境的逐渐复杂化,超短波通信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干扰挑战。

为保障通信质量和可靠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抗干扰措施。

本篇论文将从通信干扰的分类、超短波通信干扰的特点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对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的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通信干扰的分类
广义上的通信干扰可以分为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两种。

自然干扰包括雷电、电离层扰动等等,而人为干扰则包括电磁兼容性(EMC)问题、故障电流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超短波通信干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超短波通信干扰分类如下:
1、人为干扰
人为干扰是指由于技术和设备的不规范使用,以及新闻、舆论、情报等各种原因产生的非电磁环境因素干扰。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电子设备的强电磁场干扰;
(2)电子故障的强电磁干扰;
(3)不规范的电子设备安装或使用,如距离太近等。

2、自然干扰
自然干扰是指以大气环境为主要的干扰因素。

主要行为有:
(1)电离层扰动;
(2)闪电干扰;
(3)电磁波干扰。

在实际使用中,应当考虑到不同干扰因素对超短波通信的影响,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第二部分:超短波通信干扰特点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超短波通信面临许多干扰特点,具体如下:
1、频谱多样性
由于不同干扰源对超短波频段的影响不同,因此产生的干扰频谱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要求在设计超短波通信系统时,应考虑到不同频段之间的交叉影响,从而保证整个频段的抗干扰性能。

2、无规律性
不同干扰源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产生干扰,并且在波动强弱方面极为不规律,这给抗干扰措施的制定带来了困难。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防干扰策略。

3、时变性
超短波通信干扰不仅频谱多样,而且在不同时刻上产生的干扰也是不同的。

例如,干扰在日间可能会较为强烈,夜间则会比较弱。

因此,在设计抗干扰策略时,应时刻关注不同时间段对超短波通信的影响,及时制订应对策略。

4、场强差异性
由于不同干扰源的距离、输出功率等因素不同,导致产生的干扰场强也不同。

有的干扰源产生的干扰场强很弱,无需采取过多的防护措施;而有的干扰源产生的干扰场强较强,需要采用更加强效的防护手段。

第三部分: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
为了有效针对超短波通信干扰,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干扰措施。

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

1、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是最基本的抗干扰手段,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1)采用绞盘式云杆防雷器、零线大地接触器等技术,有效降低雷击干扰;
(2)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接收机,避免接收机感受到干扰信号;
(3)改变天线的朝向和天线高度,避免遭受非目标的干扰;
(4)适当增强天线增益,弱化来自非目标的干扰;
(5)在通信系统中增加故障电流保护器、超压保护器等装置,有效抵御干扰因素。

2、调整技术
为了更好地防止干扰,可以对技术做出相应调整,具体措施如下:(1)对干扰信号进行监测,及时判断并发送警报信号;
(2)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以对抗电磁干扰等干扰;
(3)加强通信设备本身的抗干扰性能;
(4)真实的场地调试。

3、系统策略
在超短波通信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采取以下策略:
(1)定期更新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提高通信的抗干扰能力;
(2)合理灵活地设置通信频率,避免可能的冲突;
(3)对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加强锤炼经验。

综上所述,针对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措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防护措施、调整技术、系统策略。

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抗干扰策略,提高超短波通信的可靠性和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