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教案—11所有者权益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教案—11所有者权益

第十一章所有者权益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和特征;了解我国企业组织形式及其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掌握实收资本的概念和核算;掌握资本公积的性质与来源以及核算;掌握留存收益的性质和构成以及相关的会计处理。

本章应关注的主要内容:不同出资方式下实收资本及其增减业务的核算方法;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盈余公积的提取和使用的核算方法;未分配利润的核算方法;理解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本章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内容:我国企业组织形式及其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以及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

本章难点内容: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电子课件演示;课堂练习和案例分析等。

课时分配:4课时本章主要参考资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2006年10月30日)2016年《中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辅导教材2016年《初级会计实务》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辅导教材2016年《会计》财政部指定CPA考试教材主要观点提示: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是一个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所拥有或可控制的具有未来经济利益资源的净额。

与负债相比,所有者权益具有如下四大主要特征:一是所有者权益不具有优先性;二是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固定性;三是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义务不具有法定偿还性;四是所有者权益不具有时间性。

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由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在投入资本过程中所发生的与投入资本有直接联系,但又不能构成实收资本的积存资金,以及从其他来源取得属于所有者享有的资金。

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股权投资准备、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接受现金捐赠、拨款转入、外币折算差额以及其他资本公积。

在会计核算时,应注意掌握哪些资本公积可以直接转增资本金,哪些资本公积不能直接转增资本金。

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非公司制企业可以不计提)。

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可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

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用盈余公积分派现金股利。

教学环节设计:课程导入:以麦科特欺诈上市案例导入虚假出资的问题。

麦科特欺诈上市案例:我国对注册资本制度的维护主要是通过验资实现的。

验资分为设立验资、年检验资、变更验资。

设立验资是资本确定原则、资本法定原则的保障;年检验资是资本维持、资本不变原则的保障;变更验资是资本不变原则的保障。

作为一种管制行为的“验资”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股东出资不实,麦科特欺诈上市案就是一个典型的虚假出资案例。

案例:2000年7月21日,麦科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并于8月7日上市;当年11月,中国证监会对麦科特利润虚假问题立案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该公司通过伪造进口设备融资租赁合同,虚构固定资产9074万港元;采用伪造材料和产品的购销合同、虚开进出口发票、伪造海关印章等手段,虚构收入30118万港元,虚构成本2O798万港元,虚构利润9320万港元,其中1997年虚构利润4164万港元,1998年虚构利润3825万港元,1999年虚构利润1331万港元;为达到上市规模,将虚构利润9000多万港元转为实收资本,并且倒制会计凭证、会计报表、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

请同学们分析我国对注册资本制度的维护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资本对公司法人所有权以及股权的双重关系体现在何处?提问抽答:所有者权益与资产、负债要素的关系是什么?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归纳总结:所有者权益及其特征;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不同企业组织形式投入资本的核算;资本公积及其构成内容;盈余公积的构成及其会计处理特点;企业发生亏损及其弥补的会计处理。

能力培养提示: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实务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依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确认的原则和条件进行判断分析,确定企业应确认的所有者权益金额。

第一节所有者权益概述一、所有者权益的性质所有者权益来源于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额。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两者享有的权利不同;其次,使用的期限不同;再次,对资产的要求权不同;最后,索偿权不同。

二、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内容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一是投资者投入;二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留存收益。

(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

投入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不同形式的企业,在所有者权益的核算上有很大差别。

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

三、所有者权益核算的意义1.所有者权益能正确反映企业内部资本来源结构;2.所有者权益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效益的好坏;3.所有者权益能反映企业在利润分配上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实收资本一、实收资本概述实收资本是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所谓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本。

企业实收资本比原注册资本增减20%时,应申请变更登记。

企业实收资本增加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将资本公积转为实收资本;二是将盈余公积转为实收资本;三是所有者投入。

二、投入资本的构成和价值确定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投入资本分为:国家投入、法人投入、个人投入、外商投入。

企业接受投资有不同的形式: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发行股票不同的投资形式其计价方法也不同:接受的货币资金投资,按实际收到的数额作为投入资本入账。

接受的实物或无形资产投资,按相关规定或双方确认价值作为投入资本入账。

发行股票:发行价-股票面价=溢价,股票面值计入实收资本;股票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三、实收资本的核算核算所用账户:实收资本(股本)。

所有者权益账户。

本科目按照投资者进行明细核算。

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转增资本数额。

企业收到投资者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作为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在“资本公积”科目核算。

借方登记:企业解散、清算、减少实收资本时才登记。

平时一般不记减少。

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实收资本或股本总额。

四、实收资本减少的核算企业实收资本减少的原因大体有两种:一是资本过剩;二是企业发生重大亏损需要减少实收资本。

企业因资本过剩而减资一般要发还股款,按发还投资的数额,有限责任公司和一般企业发还投资比较简单:借:实收资本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企业股票方式减资的,按注销股票的面值总额减少股本,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超过面值总额的部分,应依次冲减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借记本科目、“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科目;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应按股票面值总额,借记本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第三节资本公积一、资本公积的概念、内容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或从其他来源取得,由所有者享有的资金,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1.资本公积与留存收益2.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应当分别:资本溢价、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进行明细核算。

所用账户:资本公积。

本科目核算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的份额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该账户的贷方登记各种原因增加的资本公积;借方登记按规定转增资本而减少的资本公积数。

期末余额在贷方,表明企业资本公积的实有数额。

二、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溢价是指投资者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

一般来说,在企业创立时,投资者按照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出资,出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全部记入“实收资本”账户,不会出现资本溢价。

但在企业重组或有新的投资者加入时,为了维护原有投资者的权益,新加入的投资者的出资额往往会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

这是因为以下原因。

(1)新股东出资时与原股东出资时的资本利润率不同。

(2)新股东出资时,原始股东的出资额与其实际占有的资本额不同。

企业收到新加入的投资者的出资额时,根据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份额,贷记“实收资本”账户;大于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记入“资本公积”账户。

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股本,由于股东按其所持企业股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为了反映和便于计算各股东所持股份所占企业全部股本的比例,企业的股本总额应按股票的面值与股份总数的乘积计算。

在股票溢价发行的情况下,作为股本入账的金额也只能按面值计算,超出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记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

发行股票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如果是溢价发行股票,应从溢价收入中扣除;平价发行股票或溢价收入不足以抵扣发行费用的,应将不足抵扣的部分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其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项目以外所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中主要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由以下交易或事项引起。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期末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公允价值高于或低于其账面余额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待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出,记入当期损益。

2.金融资产的重分类(1)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重分类日,该债券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在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或处置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2)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不再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应改按摊余成本计量,该债券在重分类前因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利得或损失,在债券的剩余期限内,采用实际利率摊销法计入当期损益。

3.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