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节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上以耳痛、耳内流脓、鼓膜充血、穿孔为特点。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假单胞杆菌等。

感染途径 1. .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急性鼻炎、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粘膜充血、肿胀、纤毛运动障碍,局部免疫力下降,致病菌侵入中耳。

(2)急性传染病期间: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肺炎、伤寒等,致病微生物可以经咽鼓管侵入中耳;亦可经咽鼓管发生其他致病菌的继发感染。

(3)在不洁的水中跳水、游泳,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及鼻咽部填塞等,致病菌可循咽鼓管侵犯中耳。

(4)婴儿咽鼓管管腔短,内径宽、鼓室口位置低,哺乳位置不当,如平卧吮奶,乳汁可经短而宽的咽鼓管流入中耳
2. 外耳道-鼓膜途径因鼓膜外伤、鼓膜穿刺或置管时不符合无菌操作,致病菌可从外耳道侵入中耳。

3. .血行感染极少见。

病理感染早期鼓室黏膜充血、水肿,血管扩张,红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从毛细血管渗出,聚集于鼓室,逐渐变成脓性。

脓液增多后鼓膜因受压而缺血,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终致局部破溃、穿孔、脓液外泄。

炎症得到控制后,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或遗留永久性穿孔。

临床表现 1.耳痛为本病的早期症状。

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

婴幼儿则哭闹不休。

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向外宣泄,疼痛顿减。

2.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

耳痛剧烈者,轻度的耳聋可不被患者察觉。

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

如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3.流脓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粘液脓性乃至脓性。

4.全身症状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小儿全身症状通常较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检查 1.耳镜检查耳镜下可见鼓膜松弛部充血,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区可见扩张的、呈放射性的血管。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肿胀,向外膨出,其正常标志不易辨识。

鼓膜穿孔大多位于紧张部。

穿孔前,局部先出现一小黄点。

穿孔伊始,穿孔处为一搏动亮点,分泌物从该处涌出。

待穿孔稍扩大后,方能清晰查见其边界。

2.耳部触诊乳突尖及鼓窦区轻微压痛,小儿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3.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听阈可达40~50dB。

如内耳收到细菌毒素
损害,则可出现混合性听力损失。

4.血象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形核白细胞比例增加。

鼓膜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治疗要点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是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尽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后用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务求
彻底治愈,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

一般可将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

抗生素须使用10天左右或流脓停止后5-6天,鼓膜穿孔后,可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结果调整用药。

全身状况严重者给予补液等支持疗法。

2.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用2%苯酚甘油滴耳剂滴耳,可消炎止痛。

1%麻黄碱等,减轻鼻咽黏膜肿胀,恢复咽鼓管功能。

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鼓膜虽已穿孔,但穿孔太小,分泌物引流不畅时,应作鼓膜切开术。

鼓膜穿孔后1)可先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拭干。

2)滴入滴耳剂,如0.3%氧氟沙星滴耳剂复方利福平液等,注意滴耳剂应为无耳毒性药物。

3)当脓液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3%硼酸乙醇等。

4)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大多可自行愈合。

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行鼓室成形术。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

如慢性鼻窦炎,肥厚性
鼻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

护理措施 1.遵医嘱使用足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观察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

2.观察病人耳痛情况,对症处理,必要时给与止痛片。

3.正确使用滴耳药。

禁忌使用粉剂,以免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

4.观察体温变化和耳道分泌物的量、性质、气味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处理,必要时配合医生行鼓膜切开术。

5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软食,保持大便通畅。

.
6.健康指导1)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指导病人正确滴耳药的方法,及时清理外耳道脓液。

3)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位高;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

4)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者禁止游泳,洗浴时防止污水流入耳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