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教育背景下建设“生命美育”教育品牌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生命美育品牌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第一、国家教育政策的背景分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充分表明了对美育的高度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而美育就是我校提升办学品位,创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的背景分析。
区教育局提出建设高品位现代城市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实施精品战略,做强教育品牌,发展“一校一品”作用。
形成一批代表区域水准的教育特色品牌。
第三、学校美育文化建设历程的背景分析。
生命美育已在我校初具雏形,我校的生命美育体系由美育观念体系和美育实践体系构成,目前正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
二、课题关键主题词的界定生命美育是让学生感悟、认识其生命美感的形态,自觉创造生命审美价值的素质教育。
生命美育的实施途径为将生命教育融入各项美育活动之中,培养青少年生命审美的意识和理念,使精神生命具有审美性,表现为健全的人格、美好的心灵.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习惯。
品牌原初意义指商品因品质与信誉所获得的形象认同和价值认同。
引进教育领域是指教育自身因品质提升与信誉、成效的彰显而形成社会公认的形象与价值内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生命美育在学校教育领域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选取“美育”这个较为宽广的平台,将生命教育与美育相融合,拓展两者的宽度,为教育实践和理论创造出新的探索领域,并获得了较丰富的研究经验,具有深厚的研究潜力。
上海普陀区学校积极开展生命美育研究。
其中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的全国美育重点课题结题报告《未成年人生命美育的实践研究》、洛川学校的开展《学校生命美育的实践研究》)获得两项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上海市洛川学校与上海市曹杨职校被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批准为“全国美育实验学校”。
四、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生命美育”的改革主题也是学校自身发展需要和创新驱动的产物。
学校美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纵深历史和高位现实的综合体现。
成立于三十年前的红领巾歌舞团所展现的艺术特色是我校美育特色的发端,我们经历了艺术教育实施阶段,审美教育发展阶段,正走向以美育人拓展阶段,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成长,让学校在美的创造中发展”的办学理念,旨在将审美教育融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全程之中,以美育突破促进五育的和谐发展,即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心,实现美育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物质环境的深度融合。
作为一所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我们应该着重开发体验者成长和教育环境中丰富的生命美育资源,挖掘和凸显人格美的生成体验,并使之融合贯通,构建起有魅力的生命美育体验场。
基于上述分析,我校确定《现代城市教育背景下建设“生命美育”教育品牌研究》主导课题,以此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使“科研兴校”战略得以全面实施。
五、课题研究中关于“生命美育”的理论来源与依据关于“生命美育”的理论,《青少年生命美育的理论渊源》一文作了论述:“生命美育把生命美学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使之具有极强的理论张力。
生命美学的生命本体论使生命美育真正建构在‘自我’之上,并有了自己真正的立足点和基础。
这就为揭示生命、生命的价值作为审美的最高原则找到了现实的依据。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姚全兴编写了《生命美育》一书,全面地描述了他对生命美育的理解。
他认为美化生活不能忘了美化生命,美化生命才能更好地美化生活。
而美化生命之道,就在于通过生命美育,美育生命。
生命美育的核心是人的生命美,这种美是至高无上的。
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潘知常认为起着决定作用的是生物性的生命,精神的和社会的生命是站立在生物生命之上的,只有满足了生物生命的生命追求,才能追求精神的满足、精神的享受,生命才会有美感。
所以,美就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六、课题研究目标体系1、总体目标我们实施生命美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迎接“核心素养时代”的挑战,形成优良的“美”的素养内涵和结构,让学生学会敬畏与尊重,学会欣赏与热爱,学会创新与美化;使教师获得提升,让教师能关注学生并美化自我;借助于师生的发展使学校得到发展,并形成美育教育品牌。
2、具体研究目标:①以人格立美为核心,凸显以美育人的德育体验研究。
②以科学蕴美为核心,形成以美育人的课程体系研究。
③以环境融美为核心,构筑以美育人的文化环境研究。
④以智慧铸美为核心,形成以美育人的教师队伍研究。
⑤以和谐致美为核心,形成以美育人的管理机制研究。
七、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方法思路生命美育相对传统美育来说,是个新生课题,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很大的探索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的探索,二是意义的探索,三是途径的探索。
我们所确立的课题是实践研究,这就区别于纯理论研究,主要在于学校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一)以人格立美为核心凸显以美育人的德育体验1.在生态体验式德育活动中培育“美少年”生态体验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力求使学生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生态审美体验场中,陶冶真的心性,铸就美的人格。
我们通过体验主题教育方式、活动探究教育方式等生态体验方法开展序列活动:(1)美少年品牌活动,开展以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为主要内容学生系列活动,力求把“X小美少年”打造成精品德育项目,形成品牌。
(2)常规主题教育活动,创新班会、队会、晨会等活动阵地,赋予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以美的内涵与体验。
(3)典型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美好的道德情感,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
2.在整体优化育人环境中陶养“美少年”学校是美育的基础,家庭是美育的摇篮,社会是美育的最广阔天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只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为此,我们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美育教育网络。
同时要挖掘与引进家长、社区资源,利用地区人文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各种资源力量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3.在美少年目标体系构建中发展“美少年”我们将重新审视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国家颁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融合我校美育特色,提炼并完善学生培养总目标,并以此为核心,构建全面的美少年目标体系,分年段设计实施策略、行为准则,评价标准等等,积极探索体现学校美育内涵的学生评价体系。
(二)以科学蕴美为核心形成以美育人的课程体系1.进行课程规划統整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我们需要制定科学严谨的《X小大美育课程规划》,对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结构进行创造性的整体构建,来彰显学校美育特色,我们规划设计的大美育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活动型课程,渗透型课程构成。
基础型课程即国家课程,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并展开整合课的研究;拓展型课程即校本课程,我们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特色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形成美育校本课程;活动型课程即主题活动课程,我们努力实现活动课程主题化;渗透型课程即校园文化课程,我们要努力实现文化课程审美化,形成“处处皆美育,时时受熏陶”的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效力。
2.开展学科素养研究推进美育课堂实施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总体性育目标落实到各个核心学科的教学之中,因此需要启动学科素养研究,我们需展开语文,数学等学科素养研究,提炼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完善校本课程机制锻造秀艺大课堂品牌我们以“让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成长”为校本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使校本课程成为践行学校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也为学生的审美创造、探究学习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以“秀艺大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体现学校美育特色的丰富的选修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强化考核与评价,给学生颁发结业证书,使秀艺大课堂具有品牌效应。
(三)以环境融美为核心构筑以美育人的文化环境1.整体规划校园建设逐步推进景观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承载者,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的育人功能。
我们遵循“整体规划,凸显美育,细节设计,彰显人文”的原则塑造校园环境的形象美,挖掘校园环境的内涵美,突出校园环境的和谐美。
2.完善美育文化标识系统建立统一的校园品牌形象美育文化标识系统主要包括视觉基础要素系统和视觉应用要素系统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学校标志规范、学校标志字体、学校标准色、学校吉祥物造型、学校辅助图形、学校专用印刷字体设定等。
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办公事务用品设计、学校视觉环境系统设计、学校宣传系统、学生服装系统等。
在环境文化规划和设计中,要打造有特色、有标准、有系统的环境文化。
努力形成具系统性、标准性、特色性的环境文化规划,为学校打造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3.形成美育文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我们通过校园文化景点,营造文化氛围,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
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美的环境氛围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引导学生崇尚美、追求美,让学生在雅美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和生活,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四)以智慧铸美为核心形成以美育人的教师队伍1.以美育己塑造教师美好形象美育教师应该是内在道德美、智慧美与外在仪表美的和谐统一体,应该是学生道德欣赏、智慧欣赏和仪表欣赏的对象。
要求教师以提升审美素养为重点,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学校则构建教师分层培养机制,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审美修养和美育能力实现。
2.以美育人培养全面美少年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充分地挖掘、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中的美的因素,通过美的形式和美的手段,寓教于美,增强教育的艺术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引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道德、美好品格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3.以美育教提升教师教育艺术搭建校本培训的平台,通过理论探讨,典型引路,实践内化等环节,有步骤地让全体教师认识到美育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对操作性有清晰的体验,通过美育论坛,浸润美育文化,构建美育课堂等教学活动展开行动研究,促使教师以积极的姿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中。
(五)以和谐致美为目标构建以美育人的管理机制1.构建美育协同管理体系推进美育,共建美的校园,它需要的是学校自身系统内部结构设置合理,部门协调运行科学有序,以实现我们美育目标达到高效和最优化,因此学校要努力构建美育协调管理体系,校长室着眼于学校美育建设的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德育处主要通过特色活动美,以美育德,来达到培育美少年的目的;教导处侧重于构建大美育课程与课堂,以美启智,让学生能体验到教学之美;教科处主要是通过美育课题相关研究,不断调整美育实施的科学策略和有效途径;总务处主要通过建设校园环境美,以美怡情,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支部侧重于培养教职工具有高尚师德情操,以美养心,使教师具有人格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