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研 究 生 学 术 报 告 记 录 册
研 究 生 学 术 报 告 记 录 册
直至今天在植物中仍没找到生物钟的中央控制部分或是起搏点。农民种植作物受到季节限制,但是了解控制植物比如光合作用和开花等基本功能的植物生物钟,我们也许能设计植物在超过当前的更多的不同季节和地方生长。生物钟是几乎所有生物体中都有的“计时员”,有助于使生物体的生物进程和日夜同步。这个生物钟对调整植物每时、每天、每季的生长都很关键。生物钟通过“早晨基因”和“傍晚基因的”的协作关系运行。
漆酶是一种重要的酚氧化酶,由于首次从日本漆树的汁液中分离而得名,全称为对–二酚:(双)氧氧化还原酶,又名酚酶、多酚氧化酶和漆酚氧化酶等,是一种含铜的糖蛋白氧化酶,属于铜蓝氧化酶蛋白家族的一员。漆酶催化σ–ρ–二酚、ρ–苯二胺和抗坏血酸等物质的氧化,使之生成相应的苯醌和水。荔枝果皮的多酚氧化酶对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具有显著的氧化活性,与漆酶性质类似。
研 究 生 学 术 报 告 记 录 册
学术报告登记
编号
报告题目
时间
地点
类别
1
酶在采后荔枝果皮褐变中的作用
听报告
2
细菌脂肪酸合成系统多样性及调控
听报告
3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听报告4Mapping the Core of the Arabidopsis Circadian Clock Define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Oscillator
其中酶指的主要是,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催化果皮内酚类物质及花色素苷氧化降解导致的酶促褐变仍在褐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细胞中的酚可被 PPO 和 POD 等氧化酶氧化生成 O-醌,O-醌性质非常活泼,与其他物质进一步反应或自发聚合,最终生成褐色或黑色色素沉淀,使组织发生褐变。高等植物组织发生褐变主要是 PPO 活动的结果。PPO 催化单酚羟基氧化成为O-二酚;催化二羟酚氧化为 O-醌,O-醌自发聚合并与细胞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反应,结果发生黑色或褐色色素沉淀,最终导致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营养丢失和经济损失。POD 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氧化酶。
与真核生物的方式不同,大肠杆菌乙酞基辅酶A梭化酶由四个不同的蛋白构成(AccABcD)[46〕。生物合成脂肪酸都经过一个重复循环的反应,包括原初反应、第一次还原反应、脱水反应和第二次还原反应。细菌的n型脂肪酸合成途径中,每一个反应都由独立的蛋白催化,并且反应中间产物作为小酞基载体蛋白(AcP)的硫酷部分被运至胞质。在大肠杆菌的所有脂肪酸合成过程中,只有FabA(4.2.1.60)和FabB(2.3.1.41)两个酶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相关。两个3一经酞基一AcP脱水酶(FabAandFabZ)中,FabZ与所有链长的3一经酞基一ACP的脱水有关。FabA的活性受到10碳底物的抑制,并且FabA不仅可以催化3一经基癸酞基一ACP的脱水,还能将反式一2一烯醋酞异构化为顺式一3一烯酷酞。这种异构化可以将新生成的酞基链加入到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中。3一酮酞基一ACP合成酶I(FabB)为顺式一3一癸烯酞一ACP的延长所需,并且己知此酶是决定细胞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主要因素。
植物与人类一样都有生理节律,可帮助它们随着日夜变化和季节更替作出微小调整。对植物而言,生物钟尤为重要,那将帮助他们应对白天和夜晚,储存能量生长。新数据将帮助研究人员发现更多其他植物基因,“我们现在知道大约12个基因,仍想了解那些控制光合作用、利用氮、打开花瓣和散发香味的基因”。同时,这一发现有助于研究其他植物,尤其是小麦、大麦和水稻等农作物。另外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基因,可引发植物夜间休眠并控制开花。
以前每次吃荔枝时,总对荔枝果皮变褐深表疑惑,这次听了师姐的报告让我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她给我们讲道,采后荔枝在常温无包装条件下2-3天可完全失去鲜艳的红色而发生褐变。果皮褐变一般先从裂片峰处发生,然后均匀地向整个果皮表面扩展。起初的褐变多均匀发生在上表皮,但被花色素苷的红色掩盖,果实看上去仍呈红色。褐变通过厚壁组织延伸到厚角组织,进而扩展到下层的薄壁组织,使整个外果皮及部分中果皮褐变,最后,整个果实的果皮变为难看的褐色,严重降低了其商品价值。褐变与果皮的结构、果皮水分散失、果皮内各种酶活性变化、果皮内花色素苷的性质及病菌侵染等关系密切。
虽然这次报告对我科研技术方面帮助不是很大,但是教会了我许多科普知识,解答了我心藏许久的疑惑,也对我以后该如何着手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此对方方师姐表示感谢。
报告题目
细菌脂肪酸合成系统多样性及调控
报告内容:
以前学微生物时通过老师的讲解对脂肪酸的合成有过皮毛的接触,通过这次毛雅慧师姐关于细菌脂肪酸合成系统多样性及调控的讲座让我对脂肪酸的合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可谓是收获颇多。
生物医药我国的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生物产品市场准入、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2. 重点突破影响我国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高新生物技术。
3. 促进外包研发服务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4. 加强领军人才培养 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并提出了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编制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规划, 加快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强对各城市和区域的生物产业功能分工的指导, 推动全国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 建生物业基地, 逐步形成几个生物产业聚集区。配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重大项目的实施, 加速商业化、产业化进程。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阶段, 研究制定倾向性较大的、符合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生物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靠有效的政策来整合。生物产业是知识创新 (应用基础研究 )、技术创新(应用开发 )、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而这些环节都不是一个机构完成的, 任何一个机构, 包括作为产业化主体的企业, 不可能起这种系统整合的作用,必须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 建立促进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生物产业发展主体作用, 加快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快速实现产业化。
通过这次报告我对生物医药有了深入的了解,明白了国家对它的重视,不再为生物行业就业前景担忧,不再为想从事医药行业应该准备什么而苦恼。再次对李金华博士以及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表示深深的感谢。
报告题目
Mapping the Core of the Arabidopsis Circadian Clock Define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Oscillator
听报告
5
高等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
听报告
综合成绩:
导师意见: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报告题目
酶在采后荔枝果皮褐变中的作用
报告内容:
这是我们入学以来的第一次学术讲座,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多比较高。狭小的报告厅里坐满了听报告的同学,心情有点小激动。这次报告是由博士方方师姐给我讲述漆酶在采后荔枝果皮褐变中的作用。
报告内容:
下午在邓诣群教授的主持下,黄巍博士在生科院213室给我们讲述了有关植物内部生物钟调控相关的一些机制,让我深感大自然神奇之余,对这些科学家倍感敬佩。
黄巍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获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在兰州大学获得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2009年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农业基因组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 Agricultural Genomics)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荔枝果实采后会快速褐变,降低其商品价值。采后生理学研究证实,酶促褐变是引起荔枝果皮褐变的主要原因,其中酚氧化酶在酶促褐变过程中起主要作用。采后衰老过程中,果皮细胞膜质过氧化逐渐加剧,细胞区室化解除,使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酚类氧化酶与底物及O2接触,氧化酚成醌,后者自发聚合形成褐色物质,导致果皮褐变。PPO与POD也可直接或间接氧化花色素苷,最终生成褐色物质。
师姐的这次讲座内容比较丰富,讲得也十分精彩。报告人扎实的理论知识、独到的见解以及乐观开朗的性格让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研究生的生活有苦有甜,勤于付出,终有回报,在以后的实验之路上,不管有多困难,都应当坚持不懈。
报告题目
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报告内容:
此次报告是由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主办,在此次报告之前,我一直对生物行业的就业前景深表担忧,以为毕业就意味这失业,可听了此次报告后让我豁然开朗。
此次报告是由李金华博士—广州医药研究总院副院长为我们主讲的,通过这次报告让我深刻的了解到了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现状。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生物技术主体的多元化及医药科技得到迅猛发展, 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物技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有可能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不仅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改善国际经济格局和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极为深远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且对突破我国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有重大作用。在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 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产业化, 建设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建设和一批重要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 建成了一批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初具规模; 全国生物产业正在逐步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 同时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这次师姐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介绍了细菌脂肪酸合成系统多样性及调控,微生物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产油微生物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用于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主要是藻类、真菌和细菌。细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产量低于藻类和真菌,而且细菌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以磷脂或其他脂类的形式存在于膜上,而不是以常见的甘油三酷形式存在。人们曾经认为原核生物不具有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途径,1973年人们发现海洋细菌中存在多不饱和脂肪酸;随后又有人从海洋细菌中提取到EPA(二十五碳五烯酸),从而证明了原核生物也具有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