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
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西省卫生厅
•【公布日期】2008.06.06
•【字号】晋卫[2008]54号
•【施行日期】2008.06.0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山西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
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晋卫﹝2008﹞54号)
各市、县(市、区)卫生局,厅直厅管医院:
现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西省卫生厅
二00八年六月六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保障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以下简称参合人员)的正当权益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
第三条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按照新农合有关规定,为参合人员提供疾病诊断、治疗、保健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二章定点医疗机构的指定
第四条省、市、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指定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实施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本级定点医疗机构后应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指定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原则:
(一)方便就医原则。
定点医疗机构布局合理,便于参合人员就近、分类选择。
(二)功能合理原则。
注重对医疗机构技术等级、功能、专业的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应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以及中西医结合医院等。
包括提供疾病初级门诊服务的村卫生室,提供常见病诊治的乡(镇)卫生院或一级医院,以及提供重大疾病和疑难病诊治的二、三级医院。
(三)非营利性原则。
定点医疗机构原则上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选定,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四)动态管理原则。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定期考核评估制度,对考核不合格或严重违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章制度和相关规定的,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第六条建立省内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
参合人员跨区域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所发生的医药费用,只要符合转诊规定,执行同级医院补偿标准。
第三章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第七条定点医疗机构应设置新农合管理科(室)或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医疗服务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
(一)负责对就诊参合人员患者进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协调服务、政策咨询、出院费用补偿审核,与县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办理结算垫付补偿资金等工作。
(二)按规定管理有关医疗文书。
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还应在参合患者出院时提供补偿所需的病历复印件。
(三)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定点医疗机构要建立定期学习和培训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并掌握新农合相关政策和各项规定;要制定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九条加强门诊就医管理
(一)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要认真核对《合作医疗证》,做到人、证相符,杜绝冒名顶替。
(二)实行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门诊就诊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从《合作医疗证》的家庭帐户中核销余额,当场兑现补偿,当家庭帐户或余额不足医药费用时,须现金交纳缺额。
实行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的地区,门诊就诊医疗费用按新农合补偿标准核算后,由定点医疗机构直接减免,定点医疗机构定期到县新农合经办机构进行审批结算。
(三)门诊就诊以村为单位建立台账,乡派机构建总账,乡村两级要定期核对账目,保证数目相符。
村卫生所每次诊治后除在《合作医疗证》上即使核减余额外,要完整填写门诊使用登记表(一式三份),并按月汇总。
申请补偿时,将登记表、汇总表及门诊处方交乡派机构初审,乡派机构将初审合格资料送县新农合经办机构审核后,方可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乡派机构和县新农合经办机构各存留一份汇总表,其他资料由村卫生所保存。
第十条加强住院管理
(一)坚持首诊负责制。
定点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做好参合人员身份认证工作,严格执行参合人员入院登记制度;首诊医生接诊时必须查验合作医疗证、身份证,并做好相应记录。
(二)严格掌握住院指征,不得将不符合住院条件的参合人员接收住院,严格规范办理入出院手续。
(三)严禁分解住院,挂名、挂床住院。
第十一条加强转诊转院管理
(一)实行县内直接就诊、县外转诊备案制度。
参合人员在本地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不需转诊;到县外就诊需按规定办理转诊手续。
参合人员持定点医院出具的转诊证明,自转诊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县新农合经办机构报告;
(二)无法确诊或治疗的疾病和急、危、重症病人,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办理转诊;
(三)需转诊的,由科主任填写《转诊申请表》,新农合管理科审批盖章,报县新农合经办机构备案。
未履行转诊手续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补偿比例按所对应比例降低10%;
(四)外出发生急诊的参合人员可就近就医,但患者家属须在发生急诊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其住所地新农合经办机构报告。
(五)对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县新农合经办机构应当与其居住地新农合经办机构协商,指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工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并签订协议,方便农民工就近看病就医。
第十二条加强药品和检查项目使用管理
(一)严格执行《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以下简称《基本用药目录》)。
定点医疗机构要正确处理使用新农合基本药物目录与用药习惯的关
系,提高对参合患者目录内药品的使用率。
临床医师要按照《处方管理办法》,掌握用药范围和剂量,住院患者单张处方用量不能超过3天,不得使用与该病种无关的药品,减轻参合人员的经济负担;
(二)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和检查自费率。
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非《基本用药目录》和《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时,须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
未经患者或其家属签名认可使用药物所产生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
目录外药品使用率,乡级(含一级)医院应≤5%,县级(含二级)医院应≤10%,三级医院应≤20%;
(三)出院带药应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并记录在病历中。
原则上出院带药不得超过1周量,慢性病最长2周量,中药1周量;
(四)严格执行《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暂行办法》。
按照疾病诊断需要,合理安排必要的检查,注重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大型仪器设备检查阳性率应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CT检查阳性率≥60%、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50%、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70%、彩色B超检查阳性率≥60%。
第十三条加强收费管理
(一)严格执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参合人员出院时,要提供详细的医药费用结算清单,并严格按照新农合有关规定,按规定比例及时结算补助资金,不得拖欠。
(二)严格按照新农合有关规定进行结算,保证各种医疗费用结算报表规范、及时、准确。
第十四条加强监督管理
(一)建立公示制度。
定点医疗机构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新农合收费项目及价格、补偿范围、补偿比例、补偿人次及金额、基金管理和使用等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二)建立社会评议监督制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三)建立医疗费用通报和警示告诫制度。
各级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对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定期进行分析评估,随时掌握医疗费用动态,及时发布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信息。
根据住院次均费用限制标准,对超标单位发出警示告诫通报。
第四章考核与奖惩
第十五条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年度考评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定点医疗机构综合考评,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对在新农合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定点医疗机构和个人,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定点医疗机构和等级医院评审资格。
第十七条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新农合经办机构不予支付补偿资金,并由同级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一)不严格执行新农合管理制度,影响新农合工作正常进行的;
(二)将未参加新农合人员的医疗费列入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的;
(三)不严格执行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开大处方、人情方、假处方的;
(四)利用工作之便搭车开药,或与患者联手造假,将基本用药换成自费药品、保健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
(五)违反收费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项目和不执行药品价格的;
(六)不严格执行诊疗项目规范,不坚持首诊负责制,推诿病人,随意转诊,随意放宽入院指征,随意检查的;
(七)不严格执行新农合制度规定,虚开发票,造成新农合资金损失的;
(八)违反新农合管理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违反新农合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行为,一经查实,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依法处理。
第五章其他
第十九条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实施办法为准。
第二十条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