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2、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二、复习重点掌握动物的运动、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三、复习难点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有关的练习题四、复习过程(一)、投影出示复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复习提纲:1、动物是怎样运动的?2、什么是先天性行为?什么是学习行为?3、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4、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5、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有哪些方式?(三)、指导学生自学要求学生依据复习提纲阅读课本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解决提纲中的问题。
(四)、学生自学完毕后交流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评,并将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1、动物的运动是由于骨的位置的变化产生运动,但是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要靠骨骼肌的牵拉。
完成动作都需要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形成生来就有的本能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获得途径由遗传物质控制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适应性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化趋势无脊椎动物主要的行为方式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3、社会行为是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这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4、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传递信息、用气味传递信息、用声音传递信息。
五、复习巩固后完成练习题。
1、骨的运动:骨的___的变化产生运动,骨的运动要靠___的牵拉。
2、骨骼肌的特性:骨骼肌有受___而___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到___传来的___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A、骨和肌肉B、骨骼和既然)D、肌肉和关节C、肌腱和既然)4、人体完成任何一个动作,必须参与的结构是(A 、骨骼肌、骨、关节C、骨骼肌、关节B、骨骼肌、骨、关节、神经系统D、骨骼肌、关节、神经系统5、关节的什么结构既能减少运动时关节面的相互磨擦,又能缓冲运动时的震荡()A、关节囊分泌的滑液 C、韧带B、关节软骨 D、关节囊)6、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小狗会做算术题 C、黑熊走钢丝B、蚯蚓走迷宫 D、红雀喂金鱼7、“飞蛾扑火”常用于比喻人们为寻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
实际上飞蛾的这种行为是() A、学习行为 C、不怕牺牲的行为 B、先天性行为 D、寻找光明的行为)8、动物具有许多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行为方式,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天鹅的季节性迁徙 C、家兔的心脏有节律地跳动 9、是利用动物学习行为的是( A、鸿雁传书 C、孔雀开屏) B、丹顶鹤繁殖季节翩翩起舞 D、大马哈鱼的季节性洄游B、公鸡报晓 D、猫捉老鼠10、当一只小鸡孵化出来寻找食物时,它会把地面上的任何小点都啄个遍,后来它只会啄可以吃的食物。
这两种行为为分别是() A、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 C、学习行为,学习行为 B、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 D、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11、以下哪钟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A、蝗虫 C、家鸽 B、狒狒 D、鲫鱼12、下列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昆虫是( A、蜻蜓蟑螂 C、蜜蜂、蚂蚁)B、白蚁、蝗虫 D、苍蝇、蚊子13、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 A、主要表现在攻击行为上总是获胜者 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 B、最后享用食物者 D、负责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14、下列描述中,哪项与社会行为无关(A、群体生活有利于维持种族的生存B、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C、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有信息交流D、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简单聚集在一起15、群体生活的动物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多种,请将下列信息传递方式对号入座,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A、依靠动作传递 B、依靠声音传递 C、依靠气味传递(1)蝴蝶通过体表腺体分泌的性外激素吸引雄蝶交尾___。
(2)蜜蜂利用“8”字形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方向和距离___。
修改人吴坤教学反思第一章各种环境里的动物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描述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结构特点。
2、例举其他水生生物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3、列举陆生生物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举例说明家兔与食草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5、描述鸟类、蝗虫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考点聚焦】1、“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例证。
2、模拟实验的设计,模拟实验利弊的全面评价。
3、保护陆生生物的栖息地。
4、水生生物、陆生生物、鸟类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知识整合】这可是本节的重点哦!一、水中生活的动物1、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内有脊柱。
另一类是体内无脊柱。
2、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二是。
3、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动力:、的摆动。
b平衡:背鳍、、腹鳍。
c方向:尾鳍。
鳞片:减少。
d呼吸:用呼吸。
4、腔肠动物主要的特征:。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5、“蓝色革命”是指。
其内容包括。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2、蚯蚓的特点。
a结构:有、环带、。
b呼吸:用呼吸。
c体温:。
3、兔的特点。
a体表被毛,有作用;b体腔有膈,将体腔分为和腹腔;c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适于、食物。
消化管长,盲肠,与食草生活相适应。
d心脏分为四腔,有和两条路线。
e神经系统由脑、和神经组成,发达。
F生殖和发育:体内受精,、。
4、对于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来说,、和是基本的环境条件。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1、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体型: b飞行器官: c肌肉:胸肌发达d骨骼:龙骨突,骨长、薄、中空。
E消化:消化系统发达,直肠。
f呼吸:用呼吸,辅助呼吸。
G体温恒定,无膀胱。
2、节肢动物。
A数量:昆虫最多,超过万种,有对足,对翅。
b身体分三部:头、、腹。
C运动器官:和足。
D 体表有外骨骼,防止。
f 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构成,体表有,和分节。
四、两栖动物——青蛙1、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称为蝌蚪。
成体营两栖生活,用呼吸,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两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是从过渡到的过渡类型。
【学以致用】运用复习的知识解决《基础训练》P14中的例1、例2。
【检测反馈】推荐作业: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构建本部分的知识结构,下一节展示。
修改人吴坤教学反思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复习课教案1.复习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让学生整理知识,掌握本章教材的重要知识点,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使学生知识内化,形成技能。
1.2 能力目标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处理、加工信息及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及汇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活动中体验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2 复习策略回顾──知识串联──检测──小结3 课前准备分发课堂导练单4 复习过程 4.1导言前面两节课我们分别对《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进行了复习,知道了各种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特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2 知识大串联:你觉得这一章应当掌握哪些内容?4.2.1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4.2.2 在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关系?②什么叫生态平衡?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③防治病虫害用什么方法最好?④什么是生物反应器?最理想的是哪种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有什么好处?⑤举例说明什么是仿生?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⑥调查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进行调查?4.3 检测前面我们对本章知识进行了较系统的回顾,大家弄清楚了吗?现在来检测一下我们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好吗?现在请你当一次老师,在导练单的适当位置出题,然后小组内交换做题。
4.4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评价。
4.5 反馈更正。
4.6 教师对导练单上已给出的最后两道题进行简单提问。
4.7 小结4.7.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分别谈自己的收获)4.7.2 师:动物在生物圈中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的利害双方,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三、简答题:(可选做一题)1、利用塑料大棚栽培果树,能促进水果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收入。
但有个问题需要解决,塑料大棚基本是封闭的,里面的果树开花后必须要经过传粉才能结果,怎样让塑料大棚里的果树传粉呢?2、仿生研究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四、资料分析题北美驯鹿和狼北美驯鹿是可爱的动物,他们在广阔的草原上生活。
可是,它们经常受到狼的威胁。
于是,人们为保护驯鹿,捕杀草原上的狼,驯鹿的家族繁盛起来。
可是,过了一些年,人们发现草原被驯鹿糟蹋的很厉害,而且北美驯鹿有时成批死亡。
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研究以后发现,北美驯鹿失去了天敌狼之后,种群扩大了。
草场不足,草原被破坏,而且那些老弱病残的鹿不能被淘汰,加剧了草场不足的困难。
另外,没有狼的追杀,驯鹿的运动少了,体质下降,病死的增加了。
于是,人们又把狼“请”了回来。
(1)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什么启示?修改人吴坤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