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优秀教案
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2.了解分析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3.理解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2.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运用正确方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3.引导学生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同时认清传统文化的现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教学重点】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
传统文化作用的双重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
(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中什么样的部分是精华?什么样的部分是糟粕?
(教师归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聊。
(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教师归纳)要经过具体的分析过程,赋予传统文化时代精神,让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例1]下列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说法正确地组合是()
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
③艺术装饰丰富④属于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例2]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历史的烙印
B.带有本民族色彩
C.人能存在于历史中
D.渗透在现实生活中
答案:C
[例3]对待传统文化要(
)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继承性表现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A.全部继承、吸收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坚决予以批判、抵制
D.古为今用,全部吸收
答案:B
【书面作业】第二教材P27.18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涵义、继承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
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运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把握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自觉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2、明确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自觉接受各种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本框题内容在理论上总体难度不大,比较浅显易懂,重点讲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他内容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加以点拨指导。
利用好教材上的问题情境材料,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还有利于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好《第二教材》,讲练结合,提高实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传统文化的含义?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两重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但仅仅有继承是不够的,还必须发展、创新,这样文化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那么,文化继承与发展是什么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这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利用P43的探究一,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引出第一目(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文化传承)的两个方面。
1、正确认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
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木→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就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处理P44探究二,明确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
起来。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原因)(外在因素)
从根本上说,一种文化形态取代另一种文化形态,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动推动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引导学生阅读P44“相关链接”,思考其启示。
补充:社会制度的更替之所以成为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体现了经济、政治决
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科学技术(内在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引导学生阅读P45“相关链接”,处理P45探究三。
3、思想运动(内在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发展。
处理P46探究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正是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的生动写照。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内在因素)
引导学生阅读P46例1,思考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什么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运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递、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深浓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
有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处理P47探究五,了解三种教育方式的不同特点及对文化传承的不同影响。
【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的重要动力,思想运动是助推器,还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另外,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重点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四个因素,特别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作业】
第二教材P 278。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认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
社会制度的更替(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重要动力)思想运动(推助器)
教育
教育的特点、功能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