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神经系统资料

生理学课件第九章神经系统资料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活动过程包括 兴奋和抑制
4、突触传递的特点
1. 单向传递 递质只在突触前膜释放,兴奋
只从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释放
2. 中枢延搁 神经递质释放向后膜扩散、发
挥作用所耗费的时间
3. 总和 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才能达
到阈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2、内脏感觉区和本体感觉区 内脏感觉区 与痛觉有关 第二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 本体感觉区 位置觉和 肌肉、关节的运动觉 位于中央前回
五、痛觉
(一)痛的类型、及其性质
(1) 体表痛 快痛:刺激后很快发生,消失也快,是一种尖
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慢痛: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在刺激
是传导兴奋 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必须具备结构和功能
的完整 2、绝缘性 神经纤维间传到兴奋互
不干扰 3、双向传导性 神经纤维任何一点
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可同时向 两端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可较久的 保持传导兴奋的能力。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A、辐射式 B、聚合式 C、链锁式 D、环状式
上冲动频率不一的现象。
5. 对内环境敏感和疲劳 突触间隙与细胞
外液相通,所以内环境影响突触的传递。 神经递质在传递中易消耗,所以易疲劳。
6. 后发放
四、中枢抑制
本质是突触活动的抑制 根据发生的机制分为突触前抑制
和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抑制中间神经元,释
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如屈肌反射
(三)皮肤痛觉
刺激皮肤,首先出现快痛稍后慢痛。
(五)内脏痛:
内脏痛的特点
(1)定位不准确:最主要的特点
(2)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3)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对牵拉 、痉挛、缺血和炎症刺激敏感, (4)常可出现牵涉痛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 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牵涉痛发生时病变部位在内脏,疼痛部位在皮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 轴突触活
动引起突触前神经元去极化抑制,使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减少。
反射活动的协调
1. 交互抑制 肢体的协调运动伸肌中枢
和屈肌中枢之间交互抑制
2. 扩散与集中
扩散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辐散式联系 集中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集合式联系
3. 反馈 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环状式联系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突触 小泡
突触结构示意图
2、突触传递的过程
动作电位传至突 触前神经元末梢
前膜去极化
钙离子内流
突触小泡释放 神经递质
递质穿过突触间隙 与突触后膜受体 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 形成突触后电位
钙离子
3、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 增大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特别是 Na+的通透性 局部膜的去极化。产 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上 的Cl—通道开放 Cl—内流 膜电位 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特点:投射途径专一 点对点投射 功能: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投射系统 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
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结构 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抵达丘 脑,再发出纤维,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 广泛区域。
非特异投 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1.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体感区:位于中央后回。 ①感觉投射规律: a.交叉投射,但头面部的投射为双侧; b.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 敏度呈正相关; c .投射总的安排为倒置,但头面部为立正。
信息扩散 感觉传导途径 信息总和 运动传导途径 在空间上扩大作用的范围 后发放或反馈的结构基础
三、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一)、突触传递
突触:神经元之间互相接触并传递信息 的部位,
突触的分类: A、轴突-胞体突触
B、轴突-轴突突触
C、轴突-树突突触
1、突触的微细结构Leabharlann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后0.5~1.0秒才能感觉到,持续时间长,并伴 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变化, (2)躯体深部痛:定位不明确,可伴有恶心、出 汗和血压的改变。
(二) 痛觉感受器及其刺激
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且痛觉感受 器为特异性,但不如别的感受器;
致痛物质:ATP、H+、K+、5-HT、 组胺、乙酰胆碱、蛋白溶解酶、缓激 肽等。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分为
中枢神经 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 脑神经和脊神 经 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 全身各器官的神经
第一节中枢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
神经系统的基本 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神经元 有一个或多个树突 只有一个轴突, 神经纤维 神经系统的基本 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 是反射弧
一、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
一、感受器:人体专门感受刺激 的特殊结构。
特点:
1. 适宜刺激 每种感受器都只对一种特定的
刺激最为敏感
2. 换能作用 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将刺激转
换为生物电能 刺激 局部电位 达到阈值 爆发动作电位
3. 适应现象 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感觉 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嗅觉、触觉
二、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各种感觉器的传入冲动,大部分经脊神经后 跟进入脊髓,上传大脑皮质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轻触觉 特点:先交叉后上行
传导精细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的 神经纤维 特点:先上行,然后在薄束核和
楔束核处交叉到对侧。
一侧脊髓半离断,同侧深感觉、 运动障碍,对侧浅感觉障碍。
三、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 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 入冲动由脊髓、脑干上行,到丘脑换元后, 发出特异投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 区域。
肤。
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 调节
躯体运动最基本中枢在脊髓最高 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 α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梭外肌
纤维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 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
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 膜
动作电位传至神经末梢 接头前膜钙离子内流 接头小泡释放乙酰胆碱经接头间隙与接头后
膜受体(N2受体)结合 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升高,钠离子内流,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