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PPT
(3)甘氨酸 作用:脊髓 Renshaw 细胞的抑制性递质, 谷氨酸的协同激动剂 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Cl 通透性↑
5.肽类递质及其受体 下丘脑的肽类激素 阿片肽 内啡肽(β-endorphin) 脑啡肽 (enkaphalin) 强啡肽 (dynorphin) 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类型 作用
G 蛋白耦联受体
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 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 尿肌、虹膜环行肌收缩, 消化腺、汗腺分泌↑, 骨骼肌血管舒张 拮抗剂 阿托品
筒箭毒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1)肾 上 腺 素 ( adrenaline,A ; 或 epinephrine,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或 norepinephrine,NE) 及其受体 ① 肾上腺素能纤维: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②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位于延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在低位 脑干
(三)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1.轴浆运输的形式 顺向运输:快速运输(410mm/d) 慢速运输(1-12mm/d) 逆向运输:NGF、病毒、毒素。 2.轴浆运输的机制 驱动蛋白(kinesin)
(四)神经与靶组织的相互营养作用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neurotrophin,NT)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主要生物效应: (1)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正常发育和 分化所必需 (2)对轴突生长方向有决定性诱导作用 (3)维持神经元的存活
(四)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1.突触后兴奋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2)机制: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 + + →突触后膜对 Na 、K (尤其是 Na )通透 性↑→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EPSP 总和达阈电位水平时,引发突触后 神经元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 整 个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4.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突触后神经元 Ca2+↑→激活 Ca-CaM 激酶 Ⅱ→蛋白质磷酸化,并产生逆行性信使物 质(如 NO)使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 5.长时程抑制 (long-term depression, LTD) 2+ 可能与突触后神经元 Ca ↑→受体磷酸 化、对递质的敏感性↓有关
小结
一、EPSP与IPSP
EPSP 1.突触前 兴奋性 神经元 神经元 2.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 + 3.突触后膜离子 Na 、K ,尤 + 通透性的变化 其是Na 通透 性↑
IPSP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 抑制性递质 Cl-通透性↑
———————————————————————
EPSP 4.突触后膜电位 变化 5.突触后神经元 兴奋性 6.在信息传递中 作用 去极化 增加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 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部位 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二)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 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容易疲劳 2.影响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的因素 纤维直径 V(m/s)≈6xφ(μm) 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最适比例为 0.6 温度 3.神经纤维的分类
③肾上腺素能受体
亚型 分布 与 效应
受体 1、 2
心肌收缩力↑,血 管、子宫平滑肌收 缩, 虹膜辐射状肌 收缩。 胃肠平滑肌舒张 E>NE>ISO 酚妥拉明
受体 1、 2、 3
血管、子宫、小 肠、支气管平滑 肌舒张。 心肌收缩力↑, 心率↑ ISO>E>NE 普萘洛尔 1:阿提洛尔 2:丁氧胺
→末梢 A 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突触后 神经元 EPSP 幅度↓,不容易去极化达阈 电位水平而表现为抑制。 (3)特点: 潜伏期较长(20ms) ,抑制作用时间也 较长(100-200 ms)。 不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选择 性抑制突触传递。 (4)意义:选择性调节感觉信息传入
2.突触前易化 (presynaptic facilitation) (1)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型突触 (2)机制:易化性中间神经元 B 兴奋→ + 2+ 末梢 A K 通道关闭,动作电位时程↑→Ca 内流↑→末梢 A 释放的兴奋性递质↑→突 触后神经元 EPSP 幅度↑,容易总和达阈电 位水平而兴奋。
②Ach 在中枢的分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角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丘脑感觉接替核的特异性投射神经元 ●纹状体、边缘系统、大脑皮层和小脑 内的胆碱能神经元
③ 胆碱能受体
亚型 M 受体 M1~5 N 型 Ach 门控通道 肌肉型烟硷受体 神经元型烟硷受体 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骨骼肌收缩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兴奋
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 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 ,甘氨酸(Gly)
(1) 谷氨酸 作用:大脑皮层内及感觉传入纤维的兴奋 性递质 受体:①促离子型受体(配体门控通道) : KA 受体,AMPA 受体,NMDA 受体 ②促代谢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
(2)γ-氨基丁酸(GABA) 作用:主要是脊髓以上中枢(大脑、小 脑、纹状体)的抑制性递质 受体:①GABAA 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 体) :Cl 通透性↑ ②GABAB 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 : + 2+ K 通透性↑,Ca 通透性↓
(一) 受体(receptor) 1.受体的概念:识别和转导 激动剂(agonist) 结合 生物效应 拮抗剂(antagonist)结合 无生物效应 配体(ligand)激动剂和拮抗剂 受体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2.分类 (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促离子型受体) (2)G 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 神经递质和调质 1. 递 质 ( neurotransmitter ) 和 调 质 (neuromodulator)的概念 2.递质和调质的分类(表 10-3) 3.递质的共存 ●Dale 观点与 Dale 原则 ●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或相互制约,使神经调节更加精 确,以适应对复杂功能调节的需要。 4.递质的代谢
二、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 CNS 细胞外液适当的 K+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突触蛋白: 突触素Ⅰ(synapsin Ⅰ) 突触连接蛋白(synaptophysin) ●突触前递质的释放 2+ Ca 在递质释放中的作用 ●囊泡膜的再循环
2.突触后抑制 ( 1 ) 抑 制 性 突 触 后 电 位 (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2)机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末梢释放抑 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对 Cl 通透性↑, Cl 内流→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突触后 神经元不容易产生兴奋而表现为抑制。
(六)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布 2.突触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七)突触的可塑性(plasticity) 1. 强直后增强 (post-tetanic potentiation) 2+ Ca 在突触前末梢积累 2. 习惯化(habituation) 2+ 突触前末梢 Ca 通道失活 3. 敏感化(sensitization) 2+ 突触前末梢 Ca 内流↑(突触前易化)
(一) 电突触传 递 形态学基础: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特点:迅速、双向 意义:使相邻神经元同步活动
( 三 ) 局 部 回 路 神 经 元 ( local circuit neuron, LCN)与局部神经元回路( local neuronal circuit,LNC) 树-树型突触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1)神经元不一定是基本功能单位 (2)神经元活动不再有固定的“功能极 性” (3)突触传递不一定需要全或无的动作 电位
激动剂 拮抗剂
1:哌唑嗪 2:育亨宾
(2) DA 递质、受体系统 分布: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 中脑-边缘系统投射系统 结节-漏斗投射系统 受体: D1,D5→cAMP↑ D2,D3,D4→cAMP↓
3. 5-HT 及其受体 分布:5-HT 神经元位于中缝核群 受体:5-HT1~7受体
4.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
突触后抑制 5. 影响 抑制突触后神经 范围 元所有的兴奋性 信息传递 6. 生理 调节传出神经元 意义 活动。使神经元 活动及时终止或 促进同一中枢内 神经元活动协调
突触前抑制 仅抑制某一传入 神经末梢的信息 传递 调节传入神经元 活动,选择性控 制传入的感觉信 息
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一)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特点: ●无突触的结构特点 ●无 1:1 的支配关系 ●曲张体与效应器距离远(>20μm) , 传递费时长 ●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 上有无相应受体
3.突触前受体 意义:调节突触前递质的释放
4.受体的脱敏现象 (1)同源脱敏:仅丧失细胞对特殊配体的 反应,机制: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不能 与效应酶发生结合。 (2)异源脱敏:脱敏后,细胞对其它配体 也无反应。 机制: (1)受体-G 蛋白脱偶联 (2)受体数量下调
(一) 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及 其受体 (1)Ach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① 胆碱能纤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躯体运动神经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一) 突触的分类 轴-树,轴-胞,轴-轴 (二) 突触的微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