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闲暇时我又翻开唐宋诗词来读,在以前不断思考基础上忽然明白了宋词相比唐诗具有的妙处。
我以前一直给宋词比较差的评价:口语化太深、用词泼放随意、节奏抑扬感弱、画面感凌乱、伤春悲秋多愁善感、题材狭窄、多关注个人而少关注国家社会,总之没有什么太好评价。
而最近我发现了宋词也具有很多唐诗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些优点是我以前所不曾注意的。
比如:摆脱格律押韵束缚,更能充分发挥语言的表意功能;用生活化的口语创作,更能吸收创作者,吸引受众;变每句固定字数为长短句相衔接,抒情功能大大增强;用典故减少,不需要懂得太多历史知识就能解读欣赏,受众更广泛;词意明晰,不隐约晦涩,更贴近群众。
总之就是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转唐诗白雪之雅为巴人之俗,俗才能共赏,才能打破仅在文人雅士内流转的小艺术圈子而融入百姓生活,生命力更强。
由于对宋词的评价提高,我也产生了将宋词唐诗互相转化的兴趣,这样相同的内容用唐诗或者宋词的格式来展示,其雅俗大相径庭,各有参差。
我将李白的一首《下终南山过觥斯山人宿置酒》改编成宋词清平乐。
清平乐
夕阳西下,山月随人归。
相携田家开荆扉,却顾来径苍翠。
绿竹幽径青萝,欢言美酒共乐。
曲尽星河疏稀,松风伴吟长歌。
将范仲淹的《苏幕遮》改编为唐诗烟波秋思。
烟波秋思
波上寒烟翠,
山山黄叶飞。
旅思伴愁肠,
江流百转回。
改编完之后,对于唐诗和宋词的差异,体味更深了。
唐诗改成宋词,虽然失之高大上,但是更亲切随和;宋词改成唐诗,虽然失之表意抒情,但是更凝练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