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食品营养和保健之药膳保健(第一篇)
食品营养和保健之药膳保健(第一篇)
过度安逸同样会引起肾虚。人过渡安逸, 不劳动,不运动,脏腑功能就会减弱, 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致使肾的气化 功能失调。
外伤包括损伤(枪弹、刀刃、跌打损伤及持重 负伤等)、烧烫伤、冻伤和虫兽咬伤。 痰饮: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使机体水 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湿聚 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就形质而言,较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由于痰饮均为津液 在体内停滞而成,两者同出一源,因而许多情 况下痰、饮不能截然分开,故常统称为“痰 饮”。
一、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 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 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 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 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 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 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 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 脾”、“忧伤肺”、“恐伤肾” 。
饮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所化生的 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 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 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正常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之气血 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饮食失宜,常 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饮食物主要依 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 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 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 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 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或血溢出于经 脉外而瘀积 ,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 的病理性产物,以及血运不畅,而阻滞 于脏腑经络之内的病例变化。可成为继 发性病因。
七、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脏腑、经络失常 气血的抗病能 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 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 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又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 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 括。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 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必须通过机体内部的阴阳 失调,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阴阳失调又是疾 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器官;运输养料;运 输废物。
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血的正常运行全依赖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 血生气。)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胃液、肠 液、涕、泪等。
津液的来源:饮食水谷
四、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是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又是维持 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来源:精气(先天之气)+谷气(水谷之 气,吸收营养物质)+清气(自然界之气)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当气的运动处于协调平衡时,称作“气机调畅”, 反之,称为“气机失调”。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 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 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 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 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 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 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 称为内伤七情。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 食偏嗜等。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总觉得工作的时间不够,白天忙了 一天后,晚上回到家里面还会加班加点 地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 充实起来。这样一年半载还吃得消,可 是时间一长,身体受不了了。这是因为 劳累会耗气,劳累过度(劳力、劳神、 房劳过度)的话就会损伤肾气,导致肾 气虚,出现腰酸腿痛、腿肿、尿中泡沫 增多且不易消退、血尿、夜尿增多、尿 量减少等症。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 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 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 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 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 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 治疗。
木的特性:指树木的生长具有能曲能直的特性,引伸为具有生长、生发、 舒展、能屈能伸的性质和现象。 火的特性:指火具有炎热和向上的特性,引伸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的 性质和现象。 土的特性: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伸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的 性质和现象。 金的特性:指金属具有能变革的特性,引伸为具有肃杀、收敛、发声的性 质和现象。
阴阳的消长平衡----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 长的运动变化形式。 例如: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 是阴消阳长(或阳长阴消)的过程,反之,则是阳消 阴长(或阴长阳消)的过程。 阴阳的相互转化----用阴阳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 条件下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例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用于以正气虚弱为主而邪气轻微或邪气 已除而正气尚虚的虚证。
适用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的实证。
祛邪: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 则,称为“因时制宜”。因时之“时”一是指 自然界的时令气候特点,二是指年、月、日的 时间变化规律。如夏季炎热,机体当此阳盛之 时,腠理疏松开泄,则易于汗出,即使感受风 寒而致病,辛温发散之品亦不宜过用,以免伤 津耗气或助热生变。至于寒冬时节,人体阴盛 而阳气内敛,腠理致密,同是感受风寒,则辛 温发表之剂用之无碍;但此时若病热证,则当 慎用寒凉之品,以防损伤阳气。
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运输废物。
气血津液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 精气。
五、经络学说
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学说。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 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 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 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 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 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 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 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 即云该药归此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风寒邪外客 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 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 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又如胃火重见牙龈肿痛,肝火上 亢见目赤。
水的特性:指水具有润泽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滋润、就下、寒凉、闭藏的性 质和现象。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 克木 五脏:心、肝、脾、肺、肾
心脏阳气有温煦功能,故属火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故属木 脾有运化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属土 肺有肃降功能,故属金 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故属水
六、病因
六淫 疫疠 七情 饮食失宜 劳逸失当 外伤 痰饮淤血
六淫: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 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 , 六七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 但如果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气候反常), 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 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 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 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 邪等。
疫疠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 较严重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播迅速、传 染性强、病情严重、致病死亡率高的特 点。与现代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 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传染性疾病是一 致的。在中医中疫疠与六淫同属于外感 病因,致病后称作疫疠,或叫瘟疫。其 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险恶,传染性强等。
既病防变的措施: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正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泄之
反治: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用补益法治疗虚性闭塞不通 现象的病证。(虚则补之) 通因通用:用通利法治疗实性通泄现象 的病证。(实则泄之)
扶正: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对人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各方面 温养作用:产生热量,营养机体 防御作用:防御外邪入侵体表。 固摄作用:气不摄血,导致多种出血症;气不 摄津,导致多汗、多尿或小便失禁;气不摄精, 导致遗精、滑精。 气化作用:体内物质代谢和转化作用。
气的分类:
元气----(原气、真气),人体先天根本之气 以肾所藏精气为主,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宗气----人后天根本之气,积于胸中(心肺) 以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生成的谷气为主。 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来源于脾胃运 化的水谷之气中精华部分所化生。具有化生血 液,营养内脏作用。 卫气----运行于脉外之气,也由水谷精气化生, 温养体表,护卫人体。
药
膳
保
鸣
健
教 师: 阮
单 位:药用菌物研究所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 藏象学说 气血津液 经络学说 病因 病机 防治原则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主 要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其 矛盾运动过程中分析诸方面因素的动态变 化及其相互作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疾病 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