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7626.3-1998 电磁兼容 扰度试验( idt IEC 61000-4-3:1995 ) GB/T 17626.4-1998 电磁兼容 抗扰度试验( idt IEC 61000-4-4:1995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矿井通信联络系统技术方案一、为满足本矿高效率协调等一级调度模式要求, 计划建设生产调度通信网的有线通信系统,实现录音、强拆、强插、全呼、组呼、直通、一键直拨等调度 功能,该项目要求总调度室可直接通过调度台控制其系统内的所有内部用户, 使得总调能和各地点之间进行实现通话、强插、 录音等。
本次系统项目主要应 注意总调(调度中心) 与各地点通信设备的对接问题, 以及设备间互相通话及 在紧急状态下强插各生产岗位电话发布紧急命令。
、规范性引用文件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3836.1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 部分:通用要求 GB 3836.2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隔爆型“ d ” GB 3836.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3部分:增安型“ e ”GB 3836.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 部分:本质安全型“ i ” 度试验( idt IEC 61000-4-5:1995 )MT 20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 210-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基本试验方法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试验和测量技术)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冲击)抗扰MT 211-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规则MT 286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 401 煤矿生产调度通信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T 722-1998 煤矿监控主要性能测试方法MT/T 899 煤矿用信息传输装置三、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本标准。
1 煤矿通信联络系统煤矿在生产、调度、管理等各环节能够实现直接通信联络的系统实现全矿井2 矿井有线调度通信系统使调度与设在生产各环节的被调度之间能实现直接通话联系,生产调度指挥的有线通信系统。
3 矿井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实现矿井无线通信的系统。
4 矿井广播系统能够实现矿井中地面对井下语音广播的系统。
5 组呼输入组呼编号呼叫该组的所有终端设备。
6 全呼输入全呼指令呼叫系统中全部终端设备。
7 广播对系统内所有终端设备播放语音或其他音响效果,期间终端设备处于单工通信状态8 插播强行切断系统内所有设备的语音通话,并强制其播放语音或其他音响效果,期间终端设备处于单工通信状态。
四、分类1 型号产品型号应符合MT/T 286 的规定。
2 分类⑴ 按系统类型分:a) 矿井有线调度通信系统;b) 矿井无线通信系统;c) 矿井广播系统;d) 其他。
⑵ 按通信类型分:a) 单工通信;b) 半双工通信;c) 全双工通信。
⑶ 按通信方式分:a) 有线方式;b) 无线方式五、技术要求1 一般要求系统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系统的设备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
2 环境条件⑴ 系统中位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环境温度:15 C〜30 C;b) 相对湿度:40%〜70% ;c) 温度变化率:小于10C /h ,且不得结露;d) 大气压力:80KPa 〜106KPa ;e) GB/T 2887 规定的尘埃、噪声、照明、电池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⑵ 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环境温度:0C〜40C;b) 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C);c) 大气压力:80kPa 〜106 kPa ;d) 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3 供电电源⑴ 地面设备交流电源a) 额定电压:380V/220V ,允许偏差-10%〜+10%;b) 谐波:不大于5%;c) 频率:50Hz ,允许偏差± 5%。
⑵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a) 额定电压:127V/380V/660V/1140V, 允许偏差: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20%〜+ 10% ;——其他井下产品:-25%〜+ 10% ;b)谐波:不大于10% ;c)频率:50Hz ,允许偏差± 5%。
4 系统组成系统一般由控制中心、调度台(可与控制中心一体化)、中继器(可缺省)、信号装置(电话交换机或无线基站、编解码器)、终端设备(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播音器)、电源、电缆(或光缆)、接线盒、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
4 、主要功能①系统主要功能⑴ 系统应具有终端设备与控制中心或调度台之间的双向语音通信功能;⑵系统应具有由控制中心或调度台发起的组呼功能;⑶系统应具有由控制中心或调度台发起的全呼功能;⑷系统应能够显示发起通信的终端设备的位置和编号;⑸系统应能够查询终端设备目前所处的位置;⑹系统应具有通信历史记录并可进行查询;⑺系统应具有自动或手动启动的录音功能;⑻系统应具有对系统设备工作状态的连续监测功能;⑼系统应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记录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的功能;⑽系统应能对终端设备的当前通信状态进行提示;(11)系统宜具有无线移动通信和语音广播功能。
(12)系统宜具有由控制中心或调度台发起的插播功能;(13)系统宜能够对不同终端设置不同优先权的功能,保证重要信息及时传递;⑭)若存在多种类型的通信系统共存时,各系统宜能实现互通。
②人机对话功能⑴系统应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设置、参数修改、功能调用、图形编辑等。
⑵系统应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对参数设置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⑶ 除报警状态外,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应能直接进入所选的显示内容、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
6、报警和避险通信联络功能⑴系统应具有发布紧急通知和危险警报功能;⑵系统应具有由终端设备发起的呼救功能,终端设备可直接向控制中心或调度台发送呼救信号,控制中心或调度台应有声光提示并能够显示报警位置;⑶系统应具有与避险硐室或救生舱内避险人员实现语音通话的功能,宜具有视频通信功能。
⑷系统宜具有异常监测状态文字短信息报警功能。
7 、主要技术指标①通信距离系统的有效通信距离应不小于10km ;无线通信距离应不小于100m 。
②容量系统中信号装置数量、终端设备数量、信号装置或系统内终端设备并发数量由相关标准规定。
③终端设备输出功率系统终端设备的输出功率由相关标准规定。
④信号设备输出功率系统信号设备的输出功率由相关标准规定。
⑤无线设备工作频率系统中无线设备的工作频率由相关标准规定。
⑥备用电源工作时间电网停电后,系统中设备的备用电源连续工作时间应不小于2 小时。
⑧传输性能系统的信息传输性能应符合MT/T 899 的有关要求。
8 电源波动适应能力供电电压在产品标准规定的允许电压波动范围内,系统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应不低于本标准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9 工作稳定性系统应进行工作稳定性试验,通电试验时间不小于7d ,系统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应不低于本标准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10 、抗干扰性能⑴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3 -1998 规定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其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应不低于本标准及相关标准的要求,严酷等级由相关标准规定⑵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4 -1998 规定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其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应不低于本标准及相关标准的要求,严酷等级由相关标准规定。
⑶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5 -1999 规定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其主要功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应不低于本标准及相关标准的要求,严酷等级由相关标准规定。
11 、可靠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宜不小于800h 。
12 、防爆性能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为防爆型电气设备,宜为本安型。
防爆型设备应符合GB 3836 的规定。
六、安装、使用与维护1、安装与使用⑴ 设备使用前,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调试设备,并在地面通电运行不小于24h ,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⑵在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上下山绞车房、水泵房、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硐室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同水平海拔最高点,应安装信号装置和终端设备。
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矿井地面变电所和地面通风机房以及煤矿认为重要需经常联络的场所等,应安装直通矿调度室的信号装置和终端设备。
⑶ 井下运输大巷、石门及其他人员通行的主要巷道、采掘工作面等人员密集的施工区域应安装信号装置和终端设备⑷ 行政通信系统应与井下调度通信系统分开,行政通信系统与公共通信网络联网。
⑸系统设备应具有“ MA ”标志证书及产品合格证。
防爆设备应经检验合格并贴合格证后,方可下井使用。
⑹ 井下防爆型的通信、信号和控制等装置,应优先采用本质安全型。
⑺井下通信线路严禁利用大地作回路。
⑻信号设备和固定式终端设备应设置在便于观察、调试、检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位置。
⑼ 系统应具备良好的防雷和接地措施。
2 、维护与管理①系统应定期进行巡视和检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并填写故障登记表。
②维护人员发现系统有异常情况应向有关单位汇报并核实。
③系统应建立系统技术资料管理与使用制度,技术资料应妥善保存。
④系统控制中心应24 小时有人值班,值班人员应认真填写设备运行和使用记录,由有关负责人审批签字。
遇到异常情况或报警信息后,值班员应立即通知值班领导,值班领导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记录备案。
⑤系统应进行定期检查,保证设备状态良好,工作正常。
3 、技术资料①应建立以下帐卡及报表a) 设备、仪器台账;b) 设备故障登记表;c) 检修记录;d) 巡检记录;e) 系统运行报告;f) 值班日(班)报表;g) 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
②应绘制系统设备布置图,图上注明设备分布情况,设备名称、类型、安装位置、供电方式、通信方式、传输线连接方式等,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改,报负责人审批签字。
③系统历史数据应每月进行备份,备份数据保存1年以上。
④图纸、技术资料应保存1年以上。
⑤系统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应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七、试验方法1、环境条件按MT/T 772-1998中3.1 的有关规定进行。
2、电源条件按MT/T 772-1998中3.2 的有关规定进行。
3、试验仪器和设备①测试仪器和设备的准确度应保证所测性能对准确度的要求,其自身准确度应不大于被测参数1/3 倍的允许误差。
②测试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应符合所测性能的特点。
③测试仪器和设备应按照计量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计量,并检定或校准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