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俄罗斯机电产品市场

解读俄罗斯机电产品市场

解读俄罗斯机电产品市场韩立华开拓国际新兴市场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战略。

俄罗斯作为一个吸纳潜力巨大、辐射力强、成长性较好的机电产品进口市场,在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中俄经贸关系经过近十年的潮起潮落,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但与中国几十种机电产品出口世界第一的规模相比,中国机电产品在俄市场上的潜力却远未释放。

因此,深入调查研究俄对机电产品的需求,做大俄机电产品市场,应成为中国的致力追求。

它对提升中俄经贸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俄罗斯机电产品市场与机电产品进口普京执政以来,俄经济一直以较高速度增长,并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居民的实际收入不断增加,对家电类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日益扩大。

但时至今日,俄产业结构调整却十分迟缓,轻工产品市场,尤其是家电产品市场对进口的依赖十分严重。

工业设备大多已陈旧老化,许多行业的设备急需升级换代。

(一)俄罗斯机电产品市场机电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是俄工业的核心,其总产值约占俄GDP的8%,年销售额超过550亿美元,行业从业人员达850多万。

如果加上军工行业从事民用机电制造的那部分,则机电制造业整个行业的产值约占俄GDP的1/4。

现在,俄机电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已发展到100多个分部门,产品超过13万种[1]。

俄机电产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1.机电产品进口增长空间较大,但市场竞争激烈。

自2001年以来,俄机电产品进口额一直呈两位数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西方认为,俄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具有增长潜力的工业品市场,因此,十分重视对俄机电产品市场的开拓。

西方大企业争先恐后进入俄机电产品市场造成了该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如今,俄独立之初国内消费品十分短缺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家电产品的市场空间早已被大量的进口产品所填补,电视机被韩、日产品长期垄断,洗衣机则基本是意大利、德国和韩国的天下。

2.机电产品市场进口潜力大,机遇多。

近年来,俄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居民购买力迅速扩大。

但是,由于俄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现象至今没有实质性改变,使得市场上对机电产品尤其对电子电器产品的需求膨胀。

俄居民现有的家用电器多数已进入淘汰更新期,居民对家电的需求激增,仅彩电一项产品的年需求增长率就达到了13%以上[2]。

3.机电产品市场呈现消费多样化。

目前,俄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很大,高收入群体只占俄居民总数的3%~6%左右,中等收入群体占50%左右,其余为低收入者。

从消费层次看,目前俄已形成了梯级消费结构。

在高档商品中,中国产品所占份额很小,中国出口到俄的商品大多为中低档商品。

1994年以前,俄消费者对质量、款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较低。

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款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使低档消费品的市场空间不断减少,商品价格持续走低。

4.机电工业的现代化改造需要大量投资。

俄的轻工、食品、电子、通讯、信息等产业的技术和工艺装备亟待更新,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是,俄的引资状况却不理想,引资规模小且结构不合理。

外国对俄的直接投资基本都投向了矿产开发、冶金、批发贸易和不动产业务、租赁及服务业。

2004年,外商对上述领域的直接投资占外国对俄直接投资的72.5%,总金额达到68亿美元[3]。

可见,俄吸引外资最多的部门并非生产性行业,而是附加值低的原料型生产领域和非生产性行业。

5.机电产品进口税率呈现攀升趋势。

俄每年都对进口税率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近几年,俄政府为了推动本国机电企业的发展及提高家电、电子等消费类产品的国产化率,不断调高有关机电产品的进口税率,总的趋势是“限制进口,鼓励本国生产”。

6.机电产品进口市场管理不严。

俄海关对商品进口的管理十分懈怠,且腐败严重,走私活动猖獗。

俄国家海关总局公开承认,俄目前在进口的电视机中,只有10%~15%是合法纳税通关进口的,其余的85%~90%均为走私货[4]。

严重的走私贩私,使合法进口的机电产品几乎无法在俄市场立足。

(二)俄罗斯机电产品进口现状及其结构1992年以来,俄进口商品结构一直由食品、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三大块组成。

其中机电产品始终是第一大类进口商品。

1998年俄金融危机爆发后,机电产品进口曾一度大幅下挫,但自2000年起重新恢复增长后,至今增势不减。

2000~2002年,俄机电产品进口额分别为92.05亿、133.76亿和161.85亿美元,比1999~2001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6%、45.3%和21.0%[5]。

2004年俄进口总额为756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口额高达311.39亿美元[6]。

俄从国外进口的主要机电产品有交通工具、农用机械、家电及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各种硬质材料加工机床及成型机等五大类。

其中交通工具和金属加工机械一直占据俄机电产品进口的重要位置。

近年来,俄还明显增加了家电及电子类产品的进口。

俄对外贸易的1/3左右是与欧盟国家进行的,其他依次为独联体国家、亚太地区国家和东欧国家。

俄从欧洲非独联体国家的进口约占其总进口的50%左右,从亚洲非独联体国家的进口约占10%~12%。

俄居民历来对欧美产品,特别对欧洲产品情有独钟。

此外,对日、韩等国的名牌产品,包括名牌中低档产品也十分青睐。

通过对2002年俄前20大贸易伙伴前30项关税税目机电商品进口额的整理核算分析,以德国为首的欧盟是俄机电产品进口的最大来源地,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是俄机电产品的主要进口来源地之一。

金属加工设备一直是俄重要的进口商品。

从2002年金属加工设备进口原产地的统计看,俄从非独联体国家进口的金属加工设备大大多于从独联体国家的进口。

德国、意大利、乌克兰等欧洲国家是俄进口金属加工设备的主要国家,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也向俄供应一部分金属加工设备。

二中国对俄罗斯的机电产品出口及其特点俄作为中国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地位显著。

但是,由于中俄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结构明显带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因此,两国的贸易规模始终没有大的突破。

十多年来,中国向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一直以轻纺类产品、食品及杂项制品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从俄进口则主要是资源和原材料商品。

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各自的出口商品构成中的比重一直很小。

落后的商品结构成为制约两国贸易规模扩大的主要障碍,也成为导致中国对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7~1999年,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在中国对俄总出口中的比重始终没有超过一成。

从1999年开始,机电产品在中国对俄总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尤其是最近两年,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对外出口的迅猛增长以及中国不断致力于调整和优化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不断增加。

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5.72亿美元,占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17.2%。

中国的许多机电企业,如华为、TCL集团等均在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但即便如此,中国对俄机电产品的出口仍很不够。

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特点是:(一)优化趋势明显,但层次依旧较低中国出口俄的机电产品结构已经显露出调整和优化势头,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结构层次较低的局面。

根据俄国家海关总局统计,2002年俄自中国进口的前11位机电产品中,前三位的产品分别是低附加值的磁带放声机、收录(放)组合机和收录(放)机,在俄该类商品总进口中的比重分别高达80.42%、73.84%和65.67%;后三位的产品依次为附加值较高的无线电及电视通讯设备、电话电报交换机和无线电设备零件,所占比重分别为4.96%、21.26%和22.76%。

而同期俄自美、德、韩等国进口比重超过50%的机电产品则主要是高附加值的钻探机(美国)——82.43%、非机动客车(德国)——96.30%、韩国的电视接受设备——81%、微波炉——76%、空调——62%等。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所占比重较小。

尽管从2003年起中国增加了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讯设备和零件等的对俄出口,但总体上仍未改变中国对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不足的局面。

(二)出口增幅较大,但出口额不高近年来,中国出口俄的机电产品增幅较大,但金额不多。

如2002~2004年,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分别比2001~2003年同期增长了86.7%、94.9%和19.8%。

但各年度的出口额却只有6.8亿、12.6亿和15.72亿美元[7],尚不能从根本上带动两国贸易向更高水平扩展。

(三)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在俄罗斯市场的发展空间有限中国对俄出口的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几乎占据了俄同类产品进口的主要市场,但产品货值却很小。

如磁带放声机、收录(放)组合机和收录(放)机等在俄2002年该类商品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了80.42%、73.84%和65.67%的市场份额,但出口金额却只有1.676万、2.624万和4.977万美元。

可见该类产品在俄可开拓的市场空间已十分有限。

(四)机电产品对俄罗斯出口品种杂、规模小近年来,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一直存在着品种杂、规模小等问题。

在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构成中,小家电产品,如收音机、录放机、打火机、电动剃须刀以及电熨斗等一直占据着主要位置,而各种牌子的彩电加起来在俄市场上也没有超过10%,至于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等更是少得可以忽略不计[8]。

但是从2003年起,中国增加了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通讯设备及零件等具有较高附加值产品的对俄出口,使局面得到了一定改善。

三影响中国对俄罗斯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近两年,随着俄贸易环境的逐步改善和中国一系列鼓励机电产品出口措施的逐步落实,中俄经贸关系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但由于中俄双方目前均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许多制度及市场层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特别是受认证、质量、品牌、营销手段及售后服务网络等因素的限制,中国的机电产品尚不能有效地、大规模地进入俄市场。

因此,认清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克服,将有助于改善两国的贸易结构,使双边经贸关系获得新的突破。

(一)俄罗斯方面存在的问题1.政府对发展与中国的贸易重视不够。

在俄对外经济政策中未将中国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由于中俄贸易结构存在着一系列竞争因素,中国向俄供应的商品大多为可替代产品,俄发展本国经济所急需的资金、高科技产品及其设备等均主要来自西方,中国对俄经济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尚不足以被普京摆到优先考虑的位置。

所以,在俄对外经济政策中,中国是位居欧、美及独联体国家之后的贸易伙伴,俄的主要贸易方向不在中国。

2.法律及投资环境仍需改善。

为了“入世”,俄调整和修改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实质性改变尚不明显。

目前,俄法律不完善、政策随意性强、管理缺乏透明度、官员腐败、经营风险高等问题依旧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对俄的投资,也影响了由投资所带动的一系列机电产品的对俄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