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西方电影赏析》结业论文电影就是电影翱翔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姓名:曲芮萱学院:统计学院学号:0401104303日期:2011.10.26题目:翱翔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摘要:历经10年放映之后,“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迎来终篇之作,漫长的魔法世界之旅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回顾这十年,有的人可能会说“剧情什么的都是浮云!!!看的不是电影,是我们的青春,哈一到哈七,从初中到大学,是时候说再见了,哈利、罗恩、赫敏!”。
但是经典毕竟是经典,那么就让我们翱翔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吧!关键词:青春成长魔法世界友情爱情正义战斗坚持胜利正文:在电影史上很少见到像《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那样,演员随着电影中的人物成长而成长的。
该片耗时十年,拍出了七部八集电影,其中的人物从少年一直进入到青年时代。
因此这无疑称得上是一部成长史诗。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改编自英国女作家J.K.罗琳(J.K.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
该系列小说已被翻译成46种文字,被评为最畅销的4部儿童小说之一。
《哈利∙波特》是一部生猛的魔法历险电影。
它善于营造气氛,恶心的和壮观的东西兼而有之,而且还算忠实于原著。
J.K.罗琳的原著小说写得强健生猛,拍成电影却很容易变得太可爱、太娇气。
幸亏没有这样。
《魔法石》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开端。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超自然历险记的喧嚣的故事。
其中色彩缤纷、精灵古怪的角色轮番出现,还伴随着吓人的玩意,比如三个头的狗、被称为“魔鬼陷阱”的乱草坑和一个专吸独角兽血的两面神,的确很吓人。
《魔法石》是一部经典作品,它使《哈》系列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影迷。
它没有用流于简单化的伎俩来震撼观众,它只是着意于讲一个故事,并认真地来创造、完善它的人物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且还是拥有自己的魔法规则的一整个世界。
相比起第一部来言,第二部《密室》虽然少了那么点惊艳,不过变得更加丰满了。
情节处理的很好,比第一部更加紧张,步步惊心,环环相扣,增加了悬疑的气氛。
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对自己的怀疑,别人的误解,朋友之间真诚的友谊。
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人物也显得比以前更加生动。
那个教授也实在很有意思。
虽然他实在很没用又爱出风头,但是他是整部片子里一道愉快的甜点。
有缺陷所以可爱,看到了就让人会心一笑。
《阿兹卡班的囚徒》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一篇佳作。
电影界有名家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此部电影远远超越了其他哈利波特系列电影。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导演加入了许多自己的风格与独有的艺术元素,使影片的艺术性大大提升。
影片中人物的造型一改前几部校服袍子的造型,增添了许多青春元素,更符合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特征。
青春的造型与导演对青春期孩子心理准确的拿捏是本部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商业片常常用绚丽的视觉冲击以及精彩的故事情节来得到观众的认可,可这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它告诉人们:恐惧并不是黑暗中跳出来鬼影,而是在危难中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亲人以及爱的的担心。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是一部在魔幻电影的外壳下可以告诉观众一些真理的电影,所以本片是魔幻电影中的佳作。
《火焰杯》是《哈利·波特》原著系列的中心,这一年里出现了一个转折,一直遥远如天际隐雷时伏时现的伏地魔终于复活,正当学年结束原本一切应该尘埃落定的时候,也正是魔法界黑色噩梦真正揭幕的时候。
这还是前四部中唯一的一次哈利没有取得胜利的荣誉就惨淡收场。
我们从不指望《哈利·波特》系列能拍成魔戒那样的史诗,原本它也不是史诗。
但《火焰杯》的确是迄今为止的几部《哈利·波特》中最磅礴大气具有史诗气质的一部,无论是回肠荡气的场面,庞杂繁复的人物还是暗流汹涌的人性,原著胚子都不乏被循循善诱的潜质。
而电影对原著的发掘,说句我认为还算公允的话,是有得有失的。
在《火焰杯》中,原著中的情节在电影中简略了不少,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一些重大桥段是绝对不敢省的,即使因为它和情节主线无甚勾连而沦为不咸不淡的过场。
是否塑造出具有人性深度的人物是成为重量级影片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火焰杯》花在几位主人公情感刻画上的力度比观众认可的范畴更加慷慨。
我们看到徘徊在哈赫恋或罗赫恋之间的选择远比对幕后真凶的疑团铺设要有扑朔迷离得多,三人组的情感世界得到前所未有的观照。
我们看到了小巫师们开始在青春的懵懂间如钟摆般摇摆。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是该系列五部电影中最符合大片标准的一部,剧力十足、演员出彩、导演用心外加多元化的动作设置使得这部波特电影从单纯的儿童故事片蜕变成出色的大电影。
风云变色的开场镜头就已经将《凤凰社》电影的黑暗风格显示出来,波特小说自《火焰杯》开始就已经完全往这一方向发展,看过《火焰杯》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点,然而导演大卫 叶慈似乎有意将这个电影的风格完全暗黑化,从波特到达凤凰社总部之后赫敏伸出双手给波特一个热情的拥抱拍成恐怖镜头这点就显示出导演将这部电影完全按照惊悚片的方式来拍的决心。
《凤凰社》的特技场景与打斗场面做的相当用心。
这部电影的大场面,比起波特初吻戏要炫目得多。
打斗方面做的最出色的场面出现在结尾神秘事务司黑白两派大决斗这场戏上。
导演将经典的打斗场面都借鉴过来,再用更先进的特技加以美化,使得这场原本在小说中通篇充满“昏昏倒地”之类“简朴”咒语的场面变得更富美感。
从风格定位、故事设置、演员表演再到技术运用等各种方面看来,《凤凰社》理应进入精彩大片的行列。
从头至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都奉承着灰色的基调,阴冷潮湿,苍莽黯淡,这并无过错,甚至很忠诚的释放了原著小说无法表现的视觉张力,多处水墨特效也格外出色。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最大的惊喜是我其实很喜欢小说中未描述的一幕。
一般来说,改变原著美妙的文字对我而言一种侵犯。
不过,地洞中的那一幕,接下来我们就这么称呼它,却不一样。
金妮对哈利的爱情在整部电影中虽然还是很委婉,却也很明显。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哈利也开始注意到他最好朋友的妹妹。
这在电影一开始就发生了,不过我得说这真是天外飞来一笔。
突然之间,观众被告知哈利和金妮彼此间的情愫,我个人却没有感觉到他们为何喜爱彼此,不过这是在地洞那一幕之前。
我不会透露详情,不过我可以说哈利和金妮会为彼此做任何事。
这样的无私,正是他们,我敢说,爱情的巅峰。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和前几部电影不同的是爱情让整部电影活了起来。
它让我以之前从未觉得可能的方式与电影产生共鸣,原著中最伟大的主题终于得以绽放。
主人翁间的爱情,尊重,以及钦赖让我相信哈利和他的朋友们有机会打败佛地魔。
不只是有机会,而是肯定可以。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让我相信爱终能战胜一切。
“成长”是一个沉重的主题,它涉及到人生的经历、情感的体验;涉及到拊折、失败、烦恼;也涉及到奋斗、激情、勇气。
从“哈利·波特”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长过程中关于困惑、信念、友情、爱情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从最后一集终极篇《死亡圣器》中,哈利·波特所要寻找的魂器,其实归结到自我的灵魂,而这种灵魂和伏地魔间产生了一种共存的关系,因此要打败伏地魔,先以自己的死作为手段,死去的是其实是伏地魔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当哈利·波特复活后,又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
让我感悟到了哈利·波特的含义:成长的过程是寻找的过程,同时也是生命不断再生的过程。
该片也许对于80后更是感同身受,因为哈利·波特的成长也是他们的成长,两者几乎是同步的。
他们通过哈利·波特寄情于魔法,寻求的是一种对专制、传统习俗的解脱,所谓的形形式式的魔鬼,在现实社会中都能找对应影子。
只有具备了魔法后,才能战胜、挣脱魔鬼的束缚,因此这也成了现代青年人的一种追求。
由此可知《哈利·波特》之所以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就在于他们可以从哈利·波特身上找到心灵的共鸣。
一些年轻人感动于《哈利·波特》终极篇,应该说感动的并不是故事情节,而是情节之外的,一种属于共同成长的情愫,回顾每一集《哈利·波特》也许都会回想起一段段生活的往事。
成长的历程虽然要告一个段落了,但是可以看到一种新的生活的开始,影片的最后展现了这一点。
所以说《哈利·波特》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也许他们身处未来,回顾过去,最值得回味的内容之一就是《哈利·波特》系列。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对《哈利·波特》倾注了青春的情感、希望和憧憬。
《哈利·波特》将流淌于人们的记忆之河,一代又一代的人儿啊,将从中获得它所具有的寓意,让其延续下去。
而我们将继续翱翔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感受这奇妙有惊险的旅程。
参考文献:/viewfilm/71080.html/question/8777979.html/subject/1296996/reviews?start=25/f?kz=1208441748/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ilmtv&idArticle =127202/commend_detail.htx&id=9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