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画装裱介绍

书画装裱介绍

书画装裱程序大全书画装裱工艺流程一幅完整的国画,需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

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

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一、国画装裱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

因为中国画大多画在易破碎的宣纸上或绢类物品上的。

装裱也叫“装磺、“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就像西方的油画,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

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

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下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

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成版面。

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

原裱的绘画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

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

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

二、装裱简介装裱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一般的装裱程序进行装裱。

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导致书画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等现象的传世书画及出上书画进行装裱。

经过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

而重新装裱的古画,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

古人说:“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三、程序那么中国画装裱的程序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是先用纸托裱在绘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绞、绢、纸等镶边,之后安装轴杆形成版面而传统的装裱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则可分为挂轴,手卷,册页三大类。

原裱的绘画不论画心的大小、形状、及裱后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画心、镶覆、砑装三个步骤。

只是画心的托裱是整个装潢工艺中的重要工序。

而旧书画的重新装裱则就相当困难了。

一般程序是首先要揭下旧画心,清洗污霉,修补破洞等,再按新画的装裱过程重新装裱。

一般的装裱能够收藏的是手工的,浆糊的质量也是收藏时间的保证。

四、方式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前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对于装稼浆糊的制作、防腐,装裱用纸的选择,以及古画的除污、修补、染黄等都有文字记载。

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国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

装裱也一是门艺术。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

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

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

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

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

明代周嘉胄所著《装裱志》,清代周二学所著《一角篇》及现代冯鹏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所著《中国书画装裱》;都是系统论述书画装裱的专门著作。

宣和装:又称“宋式裱”。

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

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

此种样式、是裱条中最复杂的一种。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梁思闵《芦汀密雪图卷》,其天头用绫、瓣后隔水用黄绢,尾纸用白宋笺、加画本身共五段。

还按一定格式盖有内府收藏印章。

吴装:苏扬两地装裱历经明清数百年,承前启后,名池全国,号称吴装。

其裱件平挺柔软,镶料配色文静,装制切贴,整旧得法。

《装潢志》谓:“王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装潢”。

明代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

的高度评价。

红帮:装裱形制的一种。

解放前苏州,扬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种专裱红白立轴对联,专供婚丧喜庆之用的。

称为“红帮”。

行帮:解放前上海、苏州、杨州各地就其装裱工艺的不同,有一种专裱普通书画的,称为“行帮”。

一色裱:就是裱画镶料用一种颜色的。

这要根据画芯的长短画画幅长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镶料长不超过画芯长的,用一色装裱就可以了,如一张三尺长的画芯,加三尺长镶料,裱成六尺长幅式的立轴,只用一色即可,在镶料色彩的运用上,以突出画芯的画意为目的,不能用强烈的对比色,要使其美观,大方为原则。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贡四周用上适色镶上,其余不够的长度再采用深色较为隐重的镶料,接凑于天地头裱成需要的长度。

如画芯长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需加四尺镶料,这样只用一色,则镶料长于画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宾厅主的副作用。

同时也显得单调。

这样就可裱成二色。

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与天地之间加隔界。

其边的宽度可随画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

圈的颜色应浅些,天、地头应深些,隔界不深不浅起过度作用。

这样裱的画,色彩为协调。

并有温文、柔和、肃穆的情趣。

但圈、隔界、天地的颜色不要过分相近,应有节奏感。

切忌,圈职业病色深,而天地色浅,这样会使读者感到空旷。

仿古装池:这是解放前苏州、上海、扬州各地就够得上称为装潢艺术的,专为书画名家和收藏家装裱珍贵书画的,称为“仿古装池”。

惊燕:亦称“绶带”原只是垂画画的天头处,燕子飞近画面,两带自然飘动,可惊走燕子。

后来用它作为装饰,就把这两条带子固定在天头上,刺绶带的宽度可根据画的宽度而定,如二尺宽的裱件可用六分宽的绶带较为合适。

用料杨与隔界相同。

它的长度与天头一样,但不要太厚,厚则使画不平。

如隔界是绫子的,绫上有花纹,那么刺绶带时就要注意花纹的完整。

现代日本装还有用活动的飘带,用来惊动止栖的绳燕,以保护书画,故又名“惊蝇”。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

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

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

南北朝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彩。

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

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

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

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

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

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五、工艺工具和材料装裱书画需要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主要包括:①工作室,要求宽畅明亮通风。

②案台,以坚实的木材做成,用朱红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

③大墙或壁,分木板墙和纸墙两种,前者适用于气候潮湿之处,后者多用于干燥之处。

要求平整、光洁。

④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

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

⑤裁板,用于裁切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

⑥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

⑦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

⑧排笔,由几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

⑨竹启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

⑩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

压石,用以砑磨画背,以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

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主要有:①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

②绢,是平纹织物,用蚕丝织成,有粗细之分。

③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

④锦,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

多用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

⑤浆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

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蛀。

⑥颜料,即中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

⑦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

⑧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

前者多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

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

⑨画杆,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

⑩绳、带、别,用于捆扎别紧裱物。

另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污迹等。

工艺装裱有—套完整工艺过程,操作时须按要求进行。

其过程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①托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份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刷排实,揭去,晾在墙上。

另外还可将颜料放入浆糊中调匀,刷至绫绢,上纸,晾干,即连托带染色,称浑托。

②托镶料纸、裱背纸,大多托3层。

先将第1层纸铺开,用稀浆水将纸刷平刷匀,加托第2层,对齐边口,展纸,刷实。

再用浆水加托第3层,步骤同上。

3层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

③染材料,将颜料及胶用水浸泡化开,把所染纸绢绫反扣在画案上,往上刷颜色水,要均匀,先刷托纸,后刷纸绢绫的正面。

上墙晾干。

接着托裱画心包括:①湿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画心。

把裁方的画心反铺于画案,润潮展平,上浆水,沿画心四边刷上局条,后把托纸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纸。

②平托法,用于易扩散或掉色的画心。

其法是托纸上刷浆水,画心覆其上。

有飞托、覆托之分。

再进行镶覆和砑装,包括:①镶覆,将托好的画心裁去多余的局条,再在画心四周镶覆上所需要的圈档、上下隔水、天地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各种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即可。

②砑装,砑,即对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洁柔软。

装则指在裱好的画幅上,装配天地杆、轴头、在杆上钻,穿绳,以便悬挂等,至此装裱工作全部结束。

形式亦称品式。

主要有:①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