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 文学阅读与写作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 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 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 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 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 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2. 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 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 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 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 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学习本单元,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 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 悯情怀。要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 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要理解悲剧 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倪文尖: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以《祝福》 教学为中心
张雨薇:《祝福》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基 于练习系统的历史分析
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中的相关设计
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
——以《祝福》教学为中心 倪文尖
《祝福》的教学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种是按照 一般的教学常规来教的。具体到《祝福》,大家可 能很熟悉了: ✓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 概括小说的情节 ✓ 理清课文的内容 ✓ 通过肖像、行为描写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 然后提炼小说的主题 ✓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和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 ✓ 最后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
1.“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与内容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学习捕捉自己的创作灵感,用 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4)养成写读书提要、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 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下自己 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 文学鉴赏经验。尝试续写或改写一种文学作品。
北师大版·题解
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 的封建统治,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十分关注当时的社会状 况,创作了反映这个时代的小说《孔乙己》《阿Q 正传》《祝福》等。《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 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的苦难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至 今,《祝福》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仍有重要意义。祝 福,旧时江南一带每年年终的一种习俗,除夕祭祀 天地,祈求赐福。
(《语文学刊》201605)
北师大版 必修四
北师大版·单元导语
对于有些人我们是熟识的,对于有些人我们是 陌生的,对于有些人我们既熟识又陌生。叙事性 的文学作品常常塑造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把活生 生的人物性格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俄罗斯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用 “熟识的陌生人”这一简明生动的短语来概括这 类形象:“在真正有才能的作家的笔下,每个人 物都是典型;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 的陌生人。”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分解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 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 艺术创造。 • 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① 区分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② 怎样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整体把握、知人论世、 语言鉴赏……]
1.“文学阅读与写作”·定位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 文、小说、剧本等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 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 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 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 秀作品应占1/2。
1.“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目标与内容
任务群视角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写作
——必修下册二、六单元的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提纲
理解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相关要求 必修教材中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单元设计 必修下册中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建议
一、课标中的相关规定
1.“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规定 2. 学业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 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 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 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 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 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 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三、必修下册两个单元的教学建议
注重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不可或缺的“精读”与有挑战的学习任务 持续的学习评价,践行“学习即评价”的理念
1.注重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案例分析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不同类型活动
案例研讨
2. 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 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 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 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 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 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 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名作欣赏》 2015年第13期)
小说的读法与教法漫谈
——以《祝福》教学为中心 倪文尖
另一些比较有追求的老师,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课 堂教学上有了些创新,主要的努力是在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 到小说的阅读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给祥林嫂编年谱的方式来梳理小说内容和主要情节, 尔后用这个年谱,用故事接力的方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再讨论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最后回到小说的主题。 ✓让学生代文中的“我”去写日记,或写祥林嫂的死因报告,通 过类似这些方式来组织课堂。 ✓有的老师发现了祥林嫂几次重大人生遭遇都发生在春天这样一 个时间点,所以就以“春天”为突破口,围绕“为什么祥林嫂是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来设计教学,通过春天是什么, 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等这样一些教 学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
单元导语中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 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 想,拥抱未来。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高自身 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
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 然的热爱之情。
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
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分解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 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 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 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① 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三种态度:实用的、审美的、科学的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 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 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人的利害,心 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 偏在事物间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 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 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二、必修教材中的5个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5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与内容
1. 5个单元的人文主题
自然与 生命的 情怀 思考 青春的 价值
良知与 悲悯
观察与 批判
2. 5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 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 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 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 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 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I.由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J.情节安排
K.习作练习
L.与时代相联的价值取向类题
M.分析多重句句子间关系 N.分析社会环境
O.由行为分析人物心理 P.叙述手法及作用
Q.由句义分析思想感情 R.句段语言表达艺术
《祝福》教学内容的演变研究
———基于练习系统的历史分析 张雨薇
2007年:F.悲剧成因 R.句段语言表达艺术 H.由局部肖像分析人物形象 K.习作练习
单元导语中规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
梳理与 探究
表达与 交流
➢ 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 ➢ 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与鉴 赏
单元导语中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语言知识
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 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写景抒情散文 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的基本特征 小说习任务中的要求
一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 生的感悟。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 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 解作品。比如,了解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利于 理解《登高》中忧国伤时,悲秋苦病的深沉情思。 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写 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词作中蕴含的壮志难酬的忧愤 及旷达洒脱的豪情。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查找 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思考对你有怎样的启 示,与同学交流。
(3)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做好问 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 交流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 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要求阅读 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 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的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 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 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 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 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