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c.文学史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言艺术古代汉语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文学创作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应用写作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6.文学理论的任务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理论的作用认识论(观念)—是什么—“学”方法论(实践)—怎么做—“术”三种功能:引导作用,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8.文学理论的当代特征(1)跨学科性很多学科进入了文学理论,但是它们的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

地质学家欣赏绘画;植物学家研究《红楼梦》;医生研究《蒙娜丽莎的微笑》(2)分析性和沉思性文学理论的话语不是指导性话语,不是包罗万象的世界观的学问,而是一种分析一种阐释。

新历史主义余华《一个地主之死》;莫言《红高粱》(3)文学理论是一种反常识批评对人们的通常的看法、习以为常的观念提出质疑、追究、消解,做重新思考。

换一种角度读出新的意义。

鲁迅《祥林嫂》——孔庆东、王一川鲁迅《离婚》——蓝棣之(4)文学理论史反思性的,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

文学理论要经常反对自己、颠覆自己、反省自己,要消解自己的普遍性,承认自己是一家之言,只是对某个问题而不是对全部问题发表看法。

鲁迅对启蒙主义的反思《伤逝》,对五四思想的反思。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1.文学理论多种基本形态的成因:(1)西方理论观念的转移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第一次,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第二次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由于文学理论的实践性较强,不同的时代自然便需要不同的文艺理论,从而造成理论形态的多样化。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中包含着哲学的思考)、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符号学涉文字符、讯号符、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文学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团体性行为为研究对象。

)、文学价值学(价值是指某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

——时代的价值观)、文学信息学(创作到作品发表,是特殊信息的传播,文学接受则是特殊信息的接收,从文学接受再到文学创作则是信息的反馈——与时信息)、文学文化学文化的基本结构:①物质文化层:是可触知的,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核心:人类与自然做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显示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文化,它是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文化产物。

③行为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即习惯性定势的风俗构成的文化层——风俗④心态文化层: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主体因素构成。

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或艺术的处理,曲折、深刻地反映社会存在,并以物化形态存在书籍、图画等。

分为: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律观念)高层意识形态(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第三章文学活动知识概要:一、文学活动及其构成作品与世界——文学的反映活动作品与作者——文学的表现活动作品与形式——文学的创造活动作品与读者——文学的再创造活动二、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类生活活动的定性分析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文学活动的发展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文学的概念:首先,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神》、《红楼梦》、《野草》。

其次,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

再次,文学还应包括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

最后,读者也是文学的一个环节,正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确证了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创作活动。

总之,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所以文学是一种活动。

一、文学活动的构成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文学批评四要素:宇宙(世界)(universe)↑作品(work)↙↘作家(artist) 读者(audience)二、作品与世界——文学的反映活动1.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由此形成了模仿论(包括再现论、反映论)的立论依据。

2.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从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是东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古老传统。

3.西方“摹仿说”(古希腊时期):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这种文艺摹仿说先是从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人类是“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人们更主要地是在人对事物形象的摹拟上来立论,认为文艺来源于人对“自然”(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文艺摹仿说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否定性摹仿说和肯定性摹仿说。

第一,否定性摹仿说这以古希腊柏拉图为代表。

他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同世界“理式”隔了三层,由此否定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理论基础:世界的第一性是理式。

第二,肯定性摹仿说,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艺术摹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诗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西方文艺观的主流理论,也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准则。

理论基础:物质是客观的、第一性的4.东方的“观物取象”。

中国虽然没有像古希腊那样提出“摹仿说”,但产生了文艺“反映”世界的思想。

《易·系辞》提出了“观物取象”的见解,表明中国人也注意到,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状况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比如:原始艺术形式的出现就是对世界生活的思索。

李泽厚《美的历程》赤铁矿的运用。

原始文字,造字六法(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决定了中国文学形象思维的繁荣。

三、作品与作者——文学的表现活动文学作品总是由特定的人写成的。

这写成作品的人就是作者。

作者在写作时总会借助作品表现他个人的体验,以便唤起读者的相同体验,因此,文学作品也可以视为作者的表现活动的产物——表现说模仿说:由外向内表现说:由内向外1.中国传统的“诗言志”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后来出现重理还是重情的分歧。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作者的表现观往往是与反映世界的观点(即“观物取象”说)和谐共存的。

这是说,作品一方面是对“物”的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

2.西方的表现说“摹仿说”占统治地位,只到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中,文学作为作者的情感表现的观念才正式登场。

西方表现说区别于模仿说的特点:一是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的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二是在文学批评问题上,更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三是在文学创作问题上,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3.中西方表现说的差异虽然同样是注重作者情感的表现,但是西方突出强调作者的决定作用,而中国坚持人与自然是同一的,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四、作品与形式——文学的创造活动形式,是具体作品的意义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段和语言,是作品完成后的感性形态。

形式的作用:形式是作品意义的具体存在方式,从而在文学中具有一种基本地位。

形式上创新的目的:创造新的观照事物或人生的方式。

关于“文学性”、“陌生化”和“本体论”。

文学作品是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情感的表现。

但是这种再现和表现是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如果没有具体的作品形式,如语言系统,上述再现和表现是不可能的。

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性。

关于作品与形式的关系有三种重要思潮:一是俄国形式主义,标举“文学性”或“陌生化”,极端地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二是美国“新批评”,提出“文学本体论”概念,认定文学活动的本体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三是法国结构主义,全力搜求超个人和超现实的永久性客观“结构”,过分偏激地强调作品的与世界和作者相疏离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五、作品与读者——文学的再创造活动读者是阅读和理解作品的人。

1.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文学活动才能获得完整的形态。

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

2.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