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填空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_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说>>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念.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其中客观基础是世界,主体是作家.2.巴尔扎克认为”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3.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时说”诗意的裁判”.4.马克思认为文学创造要”莎士比亚式”,而不要”席勒式”.5.王夫之论情与景的关系,在<<姜斋诗话.卷下>>说:”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6.王昌龄作<<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7.风格的英文是style,原意是雕刻刀.8.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文学言语的陌生化.9.苏轼评论王维的诗画时,说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0.澳大利亚土著人跳了袋鼠舞蹈,反映了艺术起源于游戏发生说.11.文学活动的发生的最早的契机是艺术发现.12.作者获取创作材料的途径有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阅读获取.13.情节是按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14.叙事作品里的时间有两个:故事具体时间和文本时间.15.王弼在<<周易>>里:”夫家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16.艾瑞克认为诗人写诗不是释放情感,而是逃避情感.17.韦勒克<<文学理论>>中把文学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18.鲁迅的<<伤逝>>用第一人称叙述.19.文学繁荣的标识是流派风格的多样化.20.王国维讲意境分为两种:有我之境,无我之境.21.驱使作家创作的内在动力是创作动机.22.雨果认为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2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自然说和情感说.24.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是意象.25.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26.德莱顿认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27.<<尚书.尧典>>里提出诗言志开启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28.抒情性作品的两个构成要素是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29.叙事作品的两个构成要素是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30.文学发生的游戏说最初由康德提出.31.席勒认为”过剩精力”是文学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32.想象的三种类型: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33.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和移情者.34.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标志是共鸣.3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36.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37.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38.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39.<<文赋>>的作者是陆机.40.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就是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1.作家创造力趋向成熟的标识是风格.42.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是审美理想.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

3、文学反映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后被列宁运用于文学领域,认为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毛泽东对此观点也作了进一步地表述,认为文艺史一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4、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系统地继承了康德的游戏说,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微对象的游戏冲动,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5、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的主要原因: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通过劳动锻炼了大脑;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为某种需要而设定的,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各民族早期文学形式是诗,诗在当时必须合唱,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达,诗、乐、舞为一体。

6、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7、什么是话语蕴藉?怎么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说明。

话语蕴藉的含义 P69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例:古典诗歌。

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

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阔。

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

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

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

2.)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杜甫《江汉》诗中有两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虽然其语词和声音是恒定不变的,但却蕴藉着三种意义。

不同的语境,带来不同的含义。

小李,这人真不错。

肯定,确实不错,乐于助人。

否定,表面客套,后面嚼舌头。

反讽,真不错,就会向领导打报告。

关于阿Q人物形象的解读。

8、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但是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生产”,又有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征,主要是: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在物质生产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人们想要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必须通过实践对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性的改造。

因此,物质生产是在物质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质世界的生产;而精神生产则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如对知识、真理、道德、信仰和审美的需要,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它只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体验或思索,在此基础上创造一个观念世界。

一句话,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任何生产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

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工具和符号都是人类特有的创造物。

工具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物质生产的能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借助于工具。

在精神生产中,人们凭借的工具是符号。

符号是标示事物的代码,例如文字、语言等。

文字、语言作为建构观念世界的工具,既是人思索世界的手段,又是构造科学著作、塑造文学形象的材料。

总之,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不太自由。

即使是生产力水平和工具科学化水平较高的阶段,例如大工业时代,由于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方式群体化,作为生产主体的个体因此受到生产群体、生产工具、规范化生产程序等的制约和束缚,同样不太自由,产品的个体风格往往被淹没,较少出现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

而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于个体的自由创造,因而马克思称之为“自由的精神生产”。

尤其在马克思所说的“真正自由的劳动”的艺术中,这一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精神生产的上述特征,是理解文学创造特征的一个重要层次。

9、文学创造的客体1)客体即“自然”说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我泛指社会生活。

在西方,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它集中体现在“艺术模仿自然”的艺术观中。

2)客体即“情感’说这一学说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其盛行在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之时。

他们认为艺术的职责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10、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11、艺术发现P127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12、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或外在刺激所引发的。

其动态轨迹可描述如下:创作动机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动,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

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

13、艺术构思P130: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方式(举例说明) P139(简答题)1)综合:是指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其特征是定向性、选择性、刷新性。

例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question!”(活着,还是死亡?这确实是个问题)《哈姆雷特》中这些句子是由极为通用的单词和句法结构组成的,却表达出让人震惊且常读常新的思想。

2)陌生化:是指在观察描写事物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习惯化”,用事物给人的第一次新奇反应为基础来展开描写,以此调动、激发读者的想象力的一种构思方式。

例如,“柱子上挂着一个钟”,就是一种“自动化”的“称谓”写法,不能引起读者注意,可《红楼梦》“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就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