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_王守仁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_王守仁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南京大学 王守仁 提 要:本文面向时代要求思考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认为在新时期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和任务,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完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创大学英语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队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十年发展历程。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列入计划的四项工作中,第三项即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思路,先后组织专家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确定180所高等学校进行教改试点,探索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两批共6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出台《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进行大学英语四级网考试点。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部近期决定新增3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使示范点项目学校总数达到100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切实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老师们通过教改实践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如果说21世纪头十年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英语教学新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在第二个十年里,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称《规划纲要》)为指导,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努力开创大学英语教学新局面。

一、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长在讨论中国外语规划的文章中指出:三十多年来,我国开启国门,坚持开放,由“本土型国家”正在转变为“国际型国家”。

本土型国家的外语需求,主要在外交和军事、安全、翻译等较为有限的领域,培养一些高级外语人才即可满足需求。

国际型国家则不同,它对外语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特点是需要外语服务甚至“外语生活”。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走向世界会更广泛更深入;世界之来到中国也会更广泛更深入;并且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还需承担愈来愈多的国际义务。

(李宇明,2010:3)“国际型国家”意味着广大人民“更广泛更深入”的对外交往,而国际合作交流、商贸旅游、劳务输出、出国留学等都需要使用外语,因此,外语需求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李宇明司长认为:“国家应当明确提出公民的外语素养问题。

在扎实掌握母语的前提下,一般公民应掌握或粗通一门外语,提倡学习两门外语。

”(李宇明,2010: 7)中国由“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的转变对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2010年公布的《规划纲要》中得到反映。

这份文件确定了今后十年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其中包括要“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规划纲要》:49)随着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以捍卫国家主权,保护国家利益,使人类能够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掌握外语。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是英语,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语言,但在目前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掌握英语。

培养国际化人才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今天高校的莘莘学子,正是明天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

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发展还是个人需求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我们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010年初,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了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共有530所学校参与。

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比例高达81%,“保持现状”的比例为15.7%。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不是要削弱大学英语教学,而是应该加强和改进,使之能够适应新的形势。

二、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和任务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不是从零起点开始。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学过英语,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语言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3)中学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中学英语教学的设计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发展需要出发,内容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语篇的语言浅显,词汇量为3300个左右单词(高中毕业八级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使命和任务是提高全国数以千万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

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要衔接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另一方面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对英语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更注重思想性,视野更开阔,以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称《课程要求》)按照以上思想,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课程要求》:1)《课程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反映了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特点,其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2010),受访者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选为“最重要”的比例高达82.3%。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个表述,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就是这么写的,当时针对中国学生听说能力比较弱这一现象,强调要加强听说教学。

2007年修订该文件时,保留了这个表述,没有改动,部分的原因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对听说能力训练不足,需要在大学期间加大培养的力度。

经过多年努力,重视听说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为高校广大师生所接受,并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动。

培养和发展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可见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要落实到交际能力,这些都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不同。

把听和说放在英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并不意味着削弱其他技能的训练。

其实,加强听说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前提下提出来的。

就听说读写译技能而言,不能忽视阅读,因为阅读是听、说、写、译的前提和基础,是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输入的主渠道,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大部分人接触英语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依然是阅读。

在“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2010)的数据中,将阅读列为“最重要技能”的受访者最多,达44.9%。

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在交际过程中,英语口语重要,英语写作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使用场合更多。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人则笔头功夫好。

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直接与外国人见面讲英语。

有条件的学校不妨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开发和建设英语写作课程,提供英语写作训练。

当今世界,网络日益成为交际的一个重要渠道。

如果我们国家有一批英语网民、英语写手,用英语发帖子、写博客,也可以扭转国际英语网络媒体上听不到中国声音的局面。

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我们应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

《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课程要求》:1)。

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服务,其功能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服务于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与学校及学科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发展中获得自己的发展,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三、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致有三个类别:第一,普通英语/通用英语(English fo r General Purpose);第二,特殊用途英语(Eng 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第三,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不能轻易地提出取消高校普通英语教学。

大部分大学新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弱的,英语语言知识是有限的,需要通过继续学习来巩固基础,提高水平。

但是,随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向前推进,中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大学生学分总量实行控制,许多高校都在削减课程学分,大学英语课程首当其冲。

顺应这一趋势,以打语言基础为教学内容的普通英语教学份额会逐渐减少,而特殊用途英语教学和通识类英语教学份额会逐渐增多。

特殊用途,也称“专门用途英语”,分为与专业学科密切结合的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与就业有关的职业英语(English for Vocational Purpose)。

特殊用途英语课程是从普通英语课程到双语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其教学目的不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的语言能力。

特殊用途英语课程最能反映学校和学科特点,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就普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关系而言,普通英语是基础,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特殊用途英语是难以进行的。

有了普通英语打下的基础之后,应该考虑发展特殊用途英语教学。

但特殊用途英语是全国所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会“逐渐成为主流”(蔡基刚,2007: 31)的观点,有商榷之处。

通识教育类英语课程旨在实现《课程要求》确定的教学目标中关于“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

根据《欧洲共同语言参照框架:学习、教学、评价》,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对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文化遗产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

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批判性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熟悉中外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否则,就无法达到“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标。

《课程要求》因此对大学英语的性质界定为“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课程要求》: 4)当然,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要全盘“通识化”或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大学外语教学改革”:3)来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毕竟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