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批准设立中马钦州产业园区2012年3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明确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为中马两国政府合作的项目。
这个象征中马两国友谊的示范项目,将成为两国务实合作的新平台、新动力、新亮点。
国务院批复的文件对园区作了明确定性,确定“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合作的项目”。
文件对园区的作用作了阐述,认为“有利于增强广西及北部湾经济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有利于深化中国与马来西亚及其他东盟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
根据文件批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设在广西钦州市金鼓江地区,首期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未来发展将根据园区建设情况总面积可扩大至55平方公里。
这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务院不仅批准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享受我国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还规定,今后视情况发展,如需赋予其他政策,由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中马两国合作的第一个产业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外两国政府合作的第三个产业园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钦州目前已拥有全国第六个保税港区、第五个沿海整车进口口岸、全国第一批7个国家级海洋公园之一和国家级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国家级开放开发的重要平台。
此次中马产业园“花落钦州”,是钦州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对于进一步提升钦州和北部湾经济区在国家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将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二、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总体情况、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1)总体情况: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周边已形成以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为龙头的石化产业,以中粮集团180万吨油脂加工项目为代表的粮油食品产业,以香港锐丰集团30万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项目为代表的冶金产业,以钦州保税港区为龙头的保税物流业,以整车进口口岸为依托的汽车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制造业,林浆纸产业等。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与周边园区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空间上相互协调,产业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
规划人口50万人。
规划为工业区、科技研发区、配套服务区、居住区等功能分区。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的精神,首期开发建设15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平方公里。
一期为包含居住、产业、商业以及行政办公用地的综合区,总用地平方公里,已于2011年8月1日正式破土动工。
二期为生活性服务中心、产业区和居住区,总用地平方公里。
三期为智慧生态区以及产业区,总用地平方公里。
(2)、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以打造中国—东盟合作的示范园区——“中马智造城,共赢示范区”为发展目标,定位为:先进制造基地——延伸北部湾产业链条的集聚区。
园区重点规划发展三类产业:一、综合制造业,包括汽车零配件加工、船舶零配件、工程与港口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生物技术等产业;二、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信息和通讯技术产业、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三、现代服务业,包括商务金融教育服务、贸易咨询、现代物流和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配套、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
信息智慧走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先导区。
借鉴马来西亚“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成功经验,重点发展多媒体、电子信息、云计算等相关产业,形成信息智慧走廊。
文化生态新城——展现东南亚风情的宜居山水城。
打造一个推窗见海、山青岸绿、东盟风情、宜商宜居的国际化山水产业城。
合作交流窗口——开放的产业园区。
既为中马两国企业服务,又对东盟国家和世界各国企业开放,是各国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
园区作为开放式园区,将按照“中马合作、全球招商”的原则,既为中马两国企业服务,又面向东盟其它国家和全球招商。
园区将由中马双方企业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开发建设。
三、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获得自治区批复实施钦州市在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实施时,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于次年获得自治区批复实施,在该总体规划指导下,钦州市城市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由于2011年,中马两国设立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不论是在城市规模、城区布局、功能结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很难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要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城市的有机、协调发展,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钦州市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2011年及时报请自治区实施城市总规修改,将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之中。
《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2012—2030)》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
按照《总规修改》,到2030年,钦州市城市人口规模将达165万人,达到大城市规模,建设用地约276平方公里(含填海面积79平方公里)。
钦州市在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实施时,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于次年获得自治区批复实施,在该总体规划指导下,钦州市城市经济发展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由于2011年,中马两国设立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不论是在城市规模、城区布局、功能结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很难适应新的城市发展要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城市的有机、协调发展,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钦州市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2011年及时报请自治区实施城市总规修改,将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之中。
总体规划修改获得批复实施,对加快推进钦州市“三枢纽一新城”进程,加快“一城三区”(主城区、滨海新城、钦州港区、三娘湾旅游管理区)组团式发展,完善“一区三轴”(钦州都市发展区、南北城镇发展轴、灵山城镇发展轴、浦北城镇发展轴)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起到推动作用。
四、钦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亿吨大港目标基本实现。
全面建成钦州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北部湾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得到确立,进入全国亿吨大港行列,航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初具雏形。
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500万标箱;港口吞吐量完成8000万吨,其中集装箱200万标箱;力争吞吐量实现1亿吨,其中集装箱250万标箱。
——宜商宜居海湾新城初具规模。
建成滨海新城起步区,基本形成“一城三区”城市组团格局,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着增强。
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
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0%。
——重点开发建设金鼓江、大榄坪、大榄坪南、大环、三墩和三墩外港等作业区,完善整合勒沟、果子山、鹰岭作业区,适时开发茅岭港区,发展沙井、三娘湾等国际邮轮港区,带动临港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5亿吨大港规划,开展钦州港老人沙、伞沙等港区开发前期工作。
——重点建设航道和防波堤项目14个,新增航道公里。
建成30万吨级航道、金鼓江航道,开工建设20万吨级三墩航道和10万吨级大环航道。
航道最大通航能力由10万吨级提升至30万吨级。
加快建设三墩、大榄坪南等防波堤,构筑港口建设和船舶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重点建设码头泊位98个,其中集装箱泊位18个。
建成泊位49个,其中集装箱泊位8个。
建成30万吨级油码头、一批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以及10万吨级以上煤炭、矿石、油气和多功能码头,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6000万吨以上。
——突出钦州的岭南风格和东南亚风情,将钦州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宜商宜居滨海旅游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国际滨海旅游名城。
2015年,旅游人数7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亿元。
——加强旅游品牌建设,重点构建山城、港湾、江海、湖岛旅游发展带,依托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中华白海豚之乡(三娘湾)、千年古陶都三大品牌,突出海洋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东盟异域文化五大文化,加快建设钦州城市休闲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片区、茅尾海国际海上运动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三娘湾国际滨海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沙井岛东盟风情娱乐休闲旅游区、钦北山地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灵山乡村休闲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片区、浦北山林湖泊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七大片区,形成“一核一带两极五特七区”的旅游发展格局。
——依托茅尾海、七十二泾、三娘湾、八寨沟、刘冯故居、五皇山、六峰山、大芦村等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
建设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
加强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主动参与环北部湾大旅游圈建设,开辟跨区域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加快旅游业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合作,提升我市旅游业经营和服务水平。
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特色旅游商品研发力度,扩大钦州旅游城市知名度。
——按照“东进南拓,向海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以滨海新城建设为龙头,主动对接南宁,基本形成滨海新城、主城区、港区、三娘湾旅游度假区“一城三区”城市组团格局,将钦州打造成为具有岭南风格、滨海风光、东南亚风情的宜商宜居海湾新城。
“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人口70万人。
——大力实施滨海新城开发工程,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功能项目先行、生态环保先行、拆迁安置先行,重点开发建设45平方公里的白石湖中央商务区、沙井岛休闲旅游和创意研发区、辣椒槌生态居住区,努力建设成为宜商宜居海湾新城的核心区,成为北部湾生产性服务中心,成为推窗见海、出门见湖、山青岸绿、低碳环保、宜商宜居的魅力之城、生态之城、动感之城、幸福之城。
“十二五”期末,滨海新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
——打造集商贸、金融、信息、商务办公、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北部湾经济区企业发展总部基地和临海工业配套基地。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6平方公里的启动区,基本建成平山大街等10条主干道路,推进钦江整治、新城景观水系、白石湖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及北部湾国际大酒店、金融街等商贸服务项目建设。
2015年,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
——打造集东南亚风情体验、滨海休闲度假、高尚居住、海洋运动和特色购物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功能区。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9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建成新城大街等6条主干道路;建设邮轮码头等公共服务项目,推进奥特莱斯购物城等商贸服务项目。
2015年,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
——打造集体育运动、生态居住、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型宜居城市示范区。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建设5平方公里启动区,建成龙海路(国际标准环海自行车赛道)等主干道路,建设茅尾海整治一期工程、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皇冠假日酒店等功能性项目。
2015年,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人口1万人。
——场馆、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