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面为诺贝尔的半身侧面像,右边为诺贝尔的生卒年(罗马数字),左下角有作者签名“E.LINDBERG 1902”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

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单元内容及学习目标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创新;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又饶有趣味。

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述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https:///v?vid=1843911709459990523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青蒿素)https:///x/page/u0533jp4wx9.html(广义相对论)https:///v?vid=1337140264653150891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斗拱)https:///v?vid=8508549922540938268&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中国木建筑)一、课前阅读材料1.《学案导学》P52、59、67、76的“相关解读”部分要求:了解读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关于作者写一两条重要信息即可),制作2.《学案导学》P53《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的演讲》P58《隐藏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P60《超越时空——加来道雄的高维世界》P66《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P68《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有兴趣者读)P74《梁家三院士: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P76《青与绿》P82《说意境》要求:圈点勾画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整理1500字的素材,上交。

二、自读部分1.学习任务:以批注的形式自读4篇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的科学概念、事实、道理、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提示:①找到以下概念:青蒿素、多维空间、反物质、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诗词的“暗示性”。

②《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列表①整理出青蒿素的发明过程;③《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列出文中关于人生阶段和数字的词句,理清作者的成长历程;④《中国建筑的特征》画出段落的中心词句,整理出文章提纲②;⑤《说“木叶”》搜索信息,将木、叶、落木、落叶、木叶、树、黄叶的形象特征填写到表格③中。

《中国建筑的特征》提纲《说“木叶”》一、提出问题:“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艺术形象,为什么?交代“木叶”的来源;“木叶”就是“树叶”;古诗歌中用“树叶”的少;“木叶”出佳句。

关键在“木”字。

二、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舒朗的秋天气息。

三、小结。

九歌·湘夫人(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登白薠fa2n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概念:青蒿素:多维空间:反物质:中国建筑的“文法”:诗歌形象“暗示性”:三、提升学习任务:1.通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发现两位科学家在研究和早期探索过程中取得突破的转折点,体会“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2.明确《青蒿素:人类战胜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的写作目的;3.总结阐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写作方式)。

学习提示:1.在整理过文本内容之后,再读一遍,将文章脉络掌握得更清晰;2.思考作者在介绍中心内容之外,有怎样更深层次的写作目的。

3.从概念、选材及其安排等方面入手思考写作方式。

四、综合学习任务:1.体会每篇文章表现出来的研究者的,选一位研究者写一段作文素材(随笔本)。

例: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而立之年临危受命之后,屠呦呦就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去,她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600多种方药,又从中选出200多种方药,对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为了科研,屠呦呦不顾家庭,甚至不顾自己生命的危险。

/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是异常艰辛的,其中的酸甜苦辣绝非常人能够想象和忍受。

如果没有对中医事业的高度热爱,没有勤于钻研、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无法攻克世界难题的。

(中心句,可置于开头)2.学以致用:说得清,道得明(参考课本P67 四)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

请写一篇科普文章,并在班级里的科普交流会上介绍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学习提示: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决定本小组交流的科普话题。

如何确定科普的话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也会遇到让我们困惑的问题,如怎样煮鸡蛋蛋壳不会破,微波炉加热食品会不会有害健康,“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没有科学依据,我国古代宫殿为什么多采用对称布局,等等。

小组广泛收集某一类问题,思考其传播的价值,考虑同学们的感兴趣程度,确定准备交流的话题。

②话题确定之后,通过收集材料、实地采访、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形成对这一话题的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注意随时记录,可利用以下表格,留下学习的过程。

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相对分子质量 282.34;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多维空间:一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萨内空间,加上时间,即四维空间。

现在理论物理学界有人认为,我们宇宙的空间超过四维,如十维空间、十一维空间等。

反物质:由粒子组成的称为物质,由反粒子组成的称为反物质。

中国建筑的“文法”:中国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诗歌形象“暗示性”:语言形象中的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及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特定的意蕴。

(P67三“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③形成科普交流稿的初稿,组内交流,收集意见,修改并完成交流稿。

④开展科普交流会。

《说“木叶”》诗歌集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7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8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9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1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yὺn)《捣衣诗》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13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庾信《哀江南赋》1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15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16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17枯桑知天风——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18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19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20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树叶,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21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民歌《青溪小姑歌》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陶渊明《咏贫士》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杜甫《幽人》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罗隐《寄渭北徐从事》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陶渊明《停云》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辛弃疾《贺新郎》附: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一、双关义: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之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它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

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请分析下列诗句中的双关义。

①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古诗十九首》距离长,时间久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咏柳》喻柳树鲜嫩新翠;喻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貌美的女子,以此形象写柳树③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归园田居》居室与内心虚空闲静④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晴天、爱情二、情韵义: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词语。

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运用而附着上去的。

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关的诗句。

请分析下列各组诗句中词语的特殊情韵。

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鲍照《学刘公干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日:太阳。

白:形容太阳的光亮,给人以灿烂辉煌的联想,与乐观向上的精神相吻合;也比喻帝王。

②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河伯》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辛弃疾《祝英台近》南边的渡口,有离愁别绪,被后人沿用。

③问君亦多感,何处倚栏杆...?——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