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会计1-8讲解

管理会计1-8讲解


(3)群众路线。中国国营企业过去实行的“群众路线”类似于西
方国家的企业目前强调人性化管理以及正在实行的“员工参与制”和 “授权管理”。
(4)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就其基本体系而言,中国国营企业实
行多年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与西方国家企业编制的“全面预算” 一致。
(5)对外提供成本报表。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一直将管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初到上世纪50年
代)
在西方,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 系统。
泰罗科学管理学说的核心,是强调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要求企 业把生产经营中一切可以避免的损失和浪费进尽可能缩减到最低限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它在管理上要求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 度”
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度”,当时在会计上主要是通过科学地 制定“标准成本”,严格地进行“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来体现, 这是会计为配合泰罗制的广泛实施,在计算和监督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 展。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 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内容 ❖ 第四节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异同 ❖ 第五节 管理会计新发展形成的新领域
第一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实质是一个信息系统
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区分为两 个大的阶段,即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和决策性管 理会计阶段。
这些新的条件和环境,对企业管理相应提出了新 的要求,即迫切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一方面,强烈要求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反应和高度的适应能力,否 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这种新的形式和要求, 是战前风靡一时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无法适应的。
如果方针、决策不对,经营目标定错了,企业的个 别环节效率再高也无济于事,还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 汰。
因此现代管理科学认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的生产、工作效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正确地进行 经营决策放在首位。所谓“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 策”,正是适应新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
由于在此期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企业对客观外界经 济环境的分析、研究并不重要。因而企业与外界关系的有关问题在 执行性管理会计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
在我国,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也曾经历过执行性管理会计 这个阶段。从时间上看,始于上世纪新中国的建立,终于上世纪80 年代我国开始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鲜明的 “中国特色”表现在班组核算、经济活动分析、群众路线、生产技 术财务计划和对外提供成本报表等方面。 )
(1)班组核算。以现在的“后见之明”,其缩小成本核算范围的思
路具有当今流行的“作业成本法 / 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Management,ABC/ABM)的“基本元素”。
(2)经济活动分析。中国国营企业 50 年代初期推行的“经济活动
分析”已经突破了单纯运用财务指标的局限性,立足企业经济活动过程 ,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融合的多元化指标体系评价企业经营活 动,具有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的“元素”。
管理会计
中南大学商学院会计系
喻凯
2014 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 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使得中国的管理会计从原来的“小 众呼吁”转向“大众热议”。 由此,人们欣喜地看到, 管理会计得到财政部的重视,管理会计最佳实践得到广泛 的宣传,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基本达成 共识,中国的管理会计发展“热潮”正在逐步形成,管理 会计的发展已经进入“最佳机遇期”。
二、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后)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战后期的 资本主义经济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大规模应用与生产,使生产 力获得十分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 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 万变,竞争更加激烈。
其次,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不把人当作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的人,而是把人当作机器的奴隶(附属品),强调管得严,才能 提高效率,使广大工人处于消极被动和极度紧张的状态,势必引 起广大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因而不可能取得应有得效果。
正是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有这两个带根本性得缺陷,不 能适应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要求,它要为现代管理 科学所取代,就成为历史得必然。
会计制度纳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之中,要求编制成本计算表。国营企 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报表包括成本表(成本表又包括全部商品产品成本 表、主要商品产品单位成本表、生产费用表、车间经费及企业管理费 明细表),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管理会计实践的一贯特色。这 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的会计报表主要供上级使用,所有的企业都是国 家的,以整个国家为核算主体,各个国营企业之间只是一种“兄弟” 关系,无所谓成本保密,根本就谈不上“商业秘密”问题。
特别是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 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可以看着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 重要里程碑,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
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经营方针、基本决策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 前提下,协助企业在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 题。
材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提高了,其综合表现就 是生产成本的降低;而成本的降低,即意味着生产经济效果的提高。
首先,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着眼于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把重点放在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个别环节、个别方面的高度标准化, 为尽可能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创造条件。但对企业管理的全局、企 业与外部的关系则很少考虑。
这种理论在新的情况下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因为,在新的情 况下,大量的实践证明,企业的盛衰、成败、生成、发展,首先取 决于企业采取的方针、决策是否正确,所定的目标是不是同外界的 客观经济情况相适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