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调查报告班级:公管类1004姓名:***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以八里村为例一、 背景:城中村是对内城中的一种低租金社区的称呼。
该社区是外来移民 首次或第二次的落脚点,具有移民文化特征。
城中村积聚了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他们之间进行日常交往无可避免。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改善和促进其发展,我们对八里村的的村民和外来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日常交往情况,以及其交 往过程存在的障碍,从而得知目前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其关系,促进其和谐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 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以八里村的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为调查 对象。
八里村位于西安市南板块,小寨商业圈核心地带,东起芙蓉街,西至长安南路,南起昌明路,北至大雁塔。
因其位于商业圈,外来居民较多,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交往多,所以该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具有代表性,对该地的村民和外来居民进行调查能更真实地反映目前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关系状况。
调查方法: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以问卷法为主。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其中城中村村民20人,外来居民30人。
对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分别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
四、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一: 1、您是?城中村村民 外来居民身份类型城中村村民40%60%2、您的年龄介于?18岁以下 19岁至30岁 31岁至50岁 50岁以上年龄层分布18岁以下10%19至30岁30%31至50岁30%30%3、您在城中村居住时间是? 半年以下 半年以上居住时间半年以下20%80%4、您在城中村居住的原因是? 家庭 工作 学习 其他居住原因40%10%其他从图一中可看到,我们此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外来居民比城中村村民多,原因主要是,该区位于商业区中,外来居民在此地租房居住生活的较多,而城中村村民较少。
而图二中可以看到,调查对象的年龄绝大多数已成年,原因是在城中村居住的主要人口是已经参加工作了的人员,只有少量的未成年,即城中村村民的孩子在此居住。
图四中可以看到,在此居住人员多数是由于工作的原因,其次就是城中村村民由于家庭的原因,还有少量的是因为学习的愿意。
而城中村因为其租金低,所以大多数工资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在此居住,而且居住时间较长,只有在工资水平在极大的提升条件下才会选择离开城中村,去较好的居住区居住。
调查二:5、您对城中村居住环境评价是? 好 一般 不好 没感觉6、您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的态度是?支持 反对 无所谓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态度51015202530支持反对无所谓7、您对城中村的人际关系的评价是? 好 一般 不好 没感觉城中村居住环境评价51015202530好一般不好没感觉510152025好一般不好没感觉从以上图中可以发现,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对于城中村的评价均为一般,无论是对于城中村的居住环境还是人际关系,大多数人都觉得一般。
因而大多数人对城中村的改造和拆迁也持无所谓态度。
主要是由于在城中村居住的大多是外来人员,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居住在此地的,只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允许他们在更好的地方居住,所以他们不可能对城中村产生归属感,不会对它有任何感情。
而少数对城中村评价较高的是主要是城中村村民和极少数的外来居民,是因为城中村是村民们的家,在此地居住了较长时间,所以对它有情感归属。
而极少数的外来居民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他们认为城中村给他们带来了利益收入,而改造或变迁会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甚至造成其失业,所以对城中村评价较高,不支持城中村改造拆迁。
调查三:8、您觉得当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主要不同是?(可多选)饮食习惯 语言差异 生活态度 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 其他村民与外来居民的主要不同51015202530饮食习惯语言差异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其他 9、您觉得当地村民和外来居民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同 所受教育不同 思想观念不同 其他不同的主要原因10203040文化底蕴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其他从以上图可以发现,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主要不同是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产生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文化底蕴不同。
城中村村民是陕西人,而外来居民大多数是外地的,所以存在着文化底蕴的根本差异,文化的不同必然会造成彼此的疏离,不利于对他们彼此的认同,甚至会形成村民的优越感和外来居民的自卑感,从而不利于他们的交往。
调查四10、您在城中村经常接触的人是?城中村村民 外来居民 都有,差不多 很少接触,除非必须城中村村民外来居民都有很少接触接触人员11、相比而言,您更喜欢接触的人是?城中村村民 外来居民 都还好 都不喜欢城中村村民外来居民都还好都不喜欢更喜欢接触的人员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接触较多,因为生活居住等这种原因,他们无可避免地必须进行接触和交流。
而在调查过程中会发现,城中村村民会愿意与城中村村民接触,而外来居民也更乐于与外来居民接触,还有部分外来人员是两者都不愿意接触。
原因主要是城中村村民们有共同的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归属,彼此间能形成认同感。
而外来居民由于都是漂泊异乡,有类似的经历和相同的情感,彼此间能相互相知相惜。
而不愿意接触的少数外来人员是由于他们对该地没有归属感,觉得和周围的人没有交往的必要,而且心理上对城中村的人存在着不满。
调查五:12、您和他们的关系是?(可多选)店主与顾客 房东与租客 老板与工人 朋友 亲人 其他关系类型510152025303540店主与顾客房东与租客老板与工人朋友亲人其他13、您和他们的交往频度是?每天 经常 偶尔 不交往交往频度每天经常46%偶尔不交往0%14、您和他们相互交流状况是?好 一般 有点差 非常差交流状况一般60%15、您觉得什么会成为你们交流的主要障碍?语言不同 身份(所属地)不同 价值观不同 其他交流的主要障碍语言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不同其他从上图中可以发现,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关系以房东和租客为主,日常交流主要是出于物质和经济需求,交流状况也一般,而交流的主要障碍是身份和价值观不同。
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因为所属地域不同,文化地域不同,他们间没有形成真正的情感交流,只限于物质和经济需要,是比较物质的关系。
而且城中村村民是本地人,而且是经济关系中的利益方,所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的优越感,这也是交流的主要障碍。
调查六:16、您是如何看待你们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及访谈得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关系状况不是很好。
他们虽然相处在同一个村子中或者同一栋出租屋下,平时见了面彼此也会相互的寒暄几句,相互的问候对方,但这些都是很表面很形式的,他们并没有情感上的真正交流。
一些较多的交流是物质经济交流或者是出去生活中的必要。
首先,在我们的调查中遇到的外来居民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原来的城中村村民现在就是房东,基本上一家城中村村民的房屋中就居住二三十户外来居民,外来居民来到城中村来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做生意、工作、孩子来到城里读书以及家庭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来到城里做生意。
他们说城中村的住房费用比在村子外面的费用要低很多,所以他们大多数选择到城中村来居住。
他们对城中村没有情感上的归属,所以和其他人的交往也不可能达到情感层面。
其次,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交往不是很频繁,他们之间的交往仅仅限于房东与房租之间的交往,交往时他们除了在交房租时或是上下楼见面是相互问候,就是当房客要到外地去是让房东帮着照看房子时,其他时候他们之间根本不会主动的相互交流或者是聊聊家常之类的。
最后,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也有交往较多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城中村村民是店主,而外来居民是顾客,所以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必须进行较多的接触。
而这种接触也仅限于是满足各自需求,数量虽然多,但是质量并不高,达不到感情交流层面。
五、调查总结和建议总结: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关系有三类:(1)情感性情感关系是一种长久稳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家庭成员、密友、朋友团体等原级团体成员。
交往法则是以情感为主,交往目的是以满足双方之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为主。
与这些人交往,少有顾忌存在,能够表现出多的真诚行为;成员与成员之间也很少玩人情或面子的权力游戏。
这种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之间交往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的情况下,成为了朋友甚至是亲人。
但总体来讲,这种关系是比较少的。
(2)工具性工具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主要是指店员与顾客、公车司机与乘客、护士与门诊病人之关系。
这类关系之交往双方主要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得各自所希望得到的某些资源,关系的维持是获取各自所需的手段,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因此交往规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童叟无欺、多劳多获的公平法则。
这是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最主要的关系形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获得物质和经济方面的利益。
(3)混合性混合性关系双方的交往是最需运用人情面子。
人情是强调在差序性结构的社会关系内维持人际和谐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混合性关系中,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关系不像原级团体那样,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主要包括亲戚、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不同角色关系。
这主要是指城中村村民之间,以及外来居民之间。
城中村村民因为居住上的临近和经常性的邻里交往互助会形成一定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很深。
而外来居民则是因为共同的漂泊异乡的感情,而相互之间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建议:(1)城中村村委会应该起到带头和领导作用。
村委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做出不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例如村委会可以通过表彰或奖励来鼓励城中村村民积极同外来居民加强沟通和联系。
村委会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有益的活动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
(2)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应该做到资源共享,共建和谐社区。
目前城中村民的外来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本地人口,政府应积极引导城中村村民改变排外心理,重视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丰富其业余生活,使其对城中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中村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娱乐管等设施,使外地人在共享这些资源的同时,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达到文化融合,共建和谐社区。
(3)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做构建和谐城中村的导航员。
城中村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克服传统的家庭本位心理和小市民心理障碍。
政府必须营造健康向上的城中村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高度重视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意识,通过风俗礼仪、节日民俗等集体活动形式,创造社区成员在心里上彼此接近的机会,增强其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