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历史大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大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大事件——人物(一)(2007-12-21 03:33:00)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祸迁鲁。

父叔梁纥为武士。

少“贫且贱”,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

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

鲁定公九年(前501),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

十年,鲁、齐夹谷之会时相定公。

旋任大司寇。

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执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郑、蔡等国,终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

四十岁前后即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著名者达七十人。

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宣传“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

贯彻“仁”时,要以“礼”为依据,故说“克己复礼为仁”。

对鬼神采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视,“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

在政治和经济上,要求当政者实行教化和宽惠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同时要求人民对上也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

在教学态度上,有“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精神,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途径;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

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认为有“生而知之”的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被改造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也被尊为圣人,对后世影响极大。

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

现存《老子》一书,基本反映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以为万恶皆始于“有为”,欲使社会回到“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又否认传统的天命思想和先王、鬼神权威,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是一种生于天地之先,处于万物之外,无形体、无匹敌、无所不在的精神,故亦称为“无”或“虚无”。

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认识到事物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然最终又主张消解矛盾,复归于“虚静”。

对其思想之评价,学术界颇不一致,或谓其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或谓其反映“公社农民”之情绪;或认为其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或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均承认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墨子和墨家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他曾接受儒家教育,当过木匠,创立墨家学派。

孟子(前371-前289年),名轲,是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孟孙氏后裔。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教育甚认真。

他得孔子孙子思门人的传授,自以为是子思的学生。

曾到宋、魏、滕、齐等国游学,也曾为齐国官员。

后以讲学为主。

1、政治思想:主要是兴王道,行仁政。

王道就是先王之道,他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政治作为王道,反对霸道,反对暴力改革,为了兴王道,建议实行仁政。

仁政就要从井田起,在井田内建立男耕女织的社会,实际上是封建的井田制。

建议给农民五亩上宅和百亩之田,并种桑养猪牛等,使劳动者要居本业,经济者也就可以王天下了。

主张:“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又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性善论: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

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也就是说,从天生的资质来看,可以使它善良,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善良。

到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

同情心,每个人都有;羞耻心,每个人都有;恭敬心,每个人都有;是非心,每个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这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与我的,是我本身就具有的。

上述四种之心,孟子称为四端,四端如发展起来,就成为仁义礼智的四德。

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这种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每办一件事,就都能想到老百姓的痛苦,这就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所谓仁政了。

这种性善说,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超阶级的人性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但他认为庶民的人心也是善的,只要培养这种善心,“人皆可以为尧舜”,从人的本性上否定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天生的界限,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孟子的晚年,整理了自己的著作,写出了《孟子》七篇,宋代立为十三经之一。

庄子庄子(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邱,一说为山东曹县)地人。

曾为漆园吏,即管理漆园,又征收漆税,有时以打草鞋为副业,可能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

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又有所发展,在政治思想方面,表现了对前途完全绝望的情绪。

1、在哲学上,继承老子的哲学思想,创立了先验的主观唯心主义,并以“道”作为他哲学观点的核心和基础:“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上)而不以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也就是说,道是真实有信验的,没有作为也没有形迹;可以心传而不可口授,可以心得而不可以目见;它自为本自为根,没有天地以前,从古以来就已存在;它产生了鬼神和上帝,产生了天和地;它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在六合之下却不算深。

先天地存在却不算久,长于上古却不算老。

这和老子的解释是一致的,但他进而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得了道就可以与道同体,我就是道,道就是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这样,就是修养出来的“有道之士”,就是“真人”,就是庄子最理想中的人。

从这时可以看到与老子的区别,老子的“道”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庄子所说的道是主观精神的东西了。

2、相对主义:老子哲学中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对立并且会彼此转化,而庄子要否定世界上的一切差别和对立,人为高下、好恶、是非、真假、贫富、祸福、生死等等什么都是一样,对立双方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否认相对之中的绝对,这样,就走到绝对的相对主义上去了。

庄子认为,首先认识对象本身是相对的,例如美和丑、高和下、生和死,最后都是一样,因此它的性质是无法认识的;其次,主观认识能力是相对的,如庄周化蝶,他认为一般人没有认识事物的能力。

他又说:毛嫱和丽姬是美人,但鱼见了她们吓得深入水底、鸟高飞、麋鹿跑,那么美不美究竟以谁的判断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呢?因而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相对的。

第三,真理的标准也是不可知的,因为万事万物没有什么是非、真假之分。

庄子从人的认识都不免带有局限性、片面性出发,加以无限的扩大,把相对论绝对化,引导人们走向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错误道路上去。

总之,庄子取消了老子思想中积极性的东西,而把他的消极思想发展到了极点。

3、逃避现实,精神麻醉。

《庄子》文章写得很好,想象丰富,优美动人,从文学角度来看,有一定地位。

《庄子》分为内7篇,外15篇,杂11篇。

其中既有庄子自著也有百家的掺杂。

后代注解研究甚多,台湾严灵峰撰成《庄子集成初编》和《续编》。

在大陆上也有很多种注释本子。

张恒寿老先生积40年精力完成《庄子新探》一书,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

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按照现实进行政治改革,不能遵循古代传统。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必须制订严密的法令,君臣必须依据法令进行治理。

韩非这些思想和主张为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

著有《韩非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儒家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认为自然界变化有一定规律;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这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同自然斗争能力的提高,对以后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

《荀子》一书是他晚年的著作。

都江堰历史上岷江上游因流经川北山区,极易泛滥成灾。

为战胜水患,秦国蜀郡守李冰征发民工,主持兴修了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

他们在灌县县城附近新建一条内江河道,把流入灌县附近的岷江江水分出部分流入内江,而岷江的原河道叫外江,当洪水泛滥时,内江的分流作用可减轻外江负担,免除外江水域的水患;同时,在外江新开辟灌溉河渠,兼具灌溉和排洪作用。

二是“鱼嘴”工程,这是都江堰中最重要的部分。

都江堰工程经历了2200多年,经历代维修整治,灌溉面积最大时曾达300多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古今闻名的“天府之国”。

虽然历代不断开辟新的干支渠,但它的基本规模和主要设施,当时就已具备。

王莽新朝皇帝。

公元8—23年在位。

字巨君。

魏郡元城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初任黄门郎,迁射声校尉。

成帝永始元年(前16)风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给事中。

因劾奏外戚定陵侯淳于长,获正直名。

矫情伪饰,示人俭约。

绥和元年(前8)任大司马。

哀帝时,因外戚丁、傅用事。

罢官就第。

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复任以为大司马,与议平帝,进封安汉公。

为笼络人心,出钱献田赋给贫民,增加博士名额,网络儒生士人。

元始五年(5)平帝死后,选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仿效周公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8)自立为帝,改国号曰“新”,建元“始建国”。

旋托古改制,更名天下田为“王田”,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设立五均赊贷和六管;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社会经济极大混乱。

法禁烦苛,人民因铸钱犯法,伍人相坐,罚为官奴婢者以十万数。

加以连年灾荒,饥谨疾疫相继,以致民不聊生。

又强迫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改换汉朝封授的印绶,贬王为侯,引起各族反抗,社会危机进一步加重,终于爆发赤眉绿林农民大起义。

地皇四年(23)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遂被商人杜吴砍死,新朝灭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