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学院《田径运动员的选材》

体育学院《田径运动员的选材》

田径运动员的选材田径运动员选材就是选拔田径运动天才,即把田径运动天赋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人才挑选出来。

选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评,二是定向。

前者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将适龄者形态、生理、生化、心理以及遗传等诸方面的特征测量出来;后者是指根据测评结果与专项特点预测未来的竞技能力。

其中心任务是在田径运动各项目中寻找更具运动天赋,能达到更高运动成绩的人才。

当今世界田径强国都认为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攀登世界田径高峰的前提与基础。

原苏联教育学博士B·H·普拉托诺夫教授指出:“现代运动迫切需要运动员的发展前景及早地显露出来。

”原苏联功勋教练员符·阿拉宾认为:“不经常考虑选材问题,训练工作将是徒劳无益的。

”还有人断言:“选材成功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

”具体讲,选材的意义和作用在于:1.体育情报和体育科研的现代化使世界范围的运动训练方法日趋接近,选材便成为胜败的关键。

2.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运动天才。

3.可以保证多年系统训练的顺利实施。

4.为运动员训练过程最佳竞技年龄区间的确定提供依据。

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理论、方法等是整个科学选材的一部分,但由于田径运动主要靠体能,而体能更依赖于天赋和遗传,再加上田径项目多,各具特点等原因,故田径运动员的选材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也更加困难和复杂。

第一节国内外田径运动员选材的研究现状田径运动员选材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可分为选优意识、经验选材、科学选材几个阶段。

从公元前776年第1届古代奥运会开始,各参赛队就选派最镖悍、最勇猛的斗士去为本部族争光,存在朦胧的选优意识。

1896年开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使运动竞技逐渐成为各国经济、文化的较量,各个国家或地区都选派竞技水平最高的人作为代表参加奥运会和其他比赛,选优意识较为明显。

本世纪40年代以前,各国开始重视运动员的选拔与培养,但由于生物学科的研究尚未渗透到体育领域来,缺乏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所以运动员的选拔主要靠教练员的观察与直觉,用皮尺、秒表等简单测量,然后凭经验作出判断。

从50年代开始,由于各国对竞技体育的重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运动训练学迅速发展,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日趋现代化,大量生物学科的测试技术与先进仪器引进体育领域,国际竞技运动水平大幅度上升,所以运动员的选材日趋科学化。

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民主德国选手一举夺取田径总分第二名,全世界震惊。

专家们认为:“多年来系统进行的有科学基础的选材工作是民主德国运动员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而带来了七八十年代科学选材大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了对运动员选材的研究,民主德国、联邦德国、苏联及美国、日本、印度等国都相继开始了选材工作,并发表了许多关于选材方法、手段以及理论问题的论文和专著。

目前国外运动员选材有两种流派:一是系统体制选材,以俄罗斯、德国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为代表,其主要特点为:1.举国上下一条龙,选材体制健全;2.重视普查与层层筛选;3建立指标体系和优秀运动员模式;4.竞赛制度与各级选材要求紧密配合;5.注重选材理论的研究。

二是分散体制选材,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不组织大规模的选拔,大多以教练员的经验加上部分指标测试,在较达成度上采取自然淘汰法选材。

我国对运动员选材的研究起步较晚,50年代中期,才随运动训练的发展开始萌发,如1959年第1届全运会,国家体委组织了田径运动员形态、素质和技术的调查测量。

70年代是选材科学的起步阶段,对5175名运动员的21项身体形态指标进行了测量,为多项运动员形态选材提供了依据。

80年代是选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快速发展阶段。

1980~1982年间,国家体委科教司组织了《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的课题研究,动员8个单位239名科研人员,测试了14871位运动员的102项指标,获得748万个数据,撰写了123篇论文,研究的成果获1985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运动员科学选材开辟了道路。

1981年8月国家体委在秦皇岛召开了“全国业余体校选材座谈会”,制定了各项《少年儿童运动员选材的参考意见》。

1985年国家体委把建立一套检测体系列为“七五计划”体育科研重点项目,其中选材又是主要内容。

在首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田径比赛中,国家体委组织调研组进行了大规模的选材测试,开始了优秀苗子的建档工作与追踪研究。

1987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科学选材研讨会”,提出了五点要求:1.省市体委成立科学选材领导小组,由主管主任挂帅,科研和训练部门参加;2.以体育科研所为主,成立科学选材课题研究组;3.从训练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选材工作;4.建立三级(业校——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选材网;5.建立和健全选材测试、建档、入队审批等有关规章制度。

至此,我国以基本形成举国上下一条龙的选材体制。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以来发表运动选材的文章(专著)、译文600余篇,其中97%以上是1980年以后的。

如1981年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材第一次将《运动员选材》列为一章。

1982年底举行了全国科学选材论文报告会。

1983年中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中写了选材一章。

1984年,国家体委科教司、群体司编印了《运动员科学选材讲义》,广州体院刘献武等编写了第一本《运动员选材学》教材。

1985年,俞诚士将部分体育预测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文章汇编成《预测科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一书出版;山东体育科学研究所的《训练与选材文集》发表了曾凡辉的选材报告,对科学选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邢文华、李晋裕等主编的《体育测量与评价》面世,为选材的测量与评价提供了工具书。

1986年,袁庆成编写的《人体测量与骨龄标准》出版发行;北京体院过家兴等编写的《运动训练学》,对运动员早期选材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

1987年,刘献武、林文弢编著的《运动才能遗传学概论》,是一本密切结合选材,提供遗传学理论与方法的专著。

1988年由田麦久、武福全等编著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中,对“运动员早期科学选材”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精僻的见解,该书获1989年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湖北体科所王路德等研制的“选材多用微机及选材系列软件”,获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南体科所邵紫婉等写出《指纹与选材》一书,并举办了全国指纹学习班。

1990年武汉体育学院出版了王金灿、王贺立等编写的《运动选材学》一书,几位年轻作者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国内外科学选材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选材与其他学科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揭示选材的理论与方法。

1991年国家体委成立了由曾凡辉、王路德牵头的中心选材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国的选材研究工作,并出版了《运动员选材》一书。

以上材料表明,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在中国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理论研究已具备较雄厚的基础,全国范围的选材体系业已完成,具有一支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选材队伍。

无庸置疑,中国运动员选材的研究和发展必将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第二节田径运动员选材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国家体委于1987~1990年组织田径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总结田径教学训练与选材的经验,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与试验,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田径教学训练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各个项目的选材内容、指标、方法及各年龄阶段的选材要求、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分级标准等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指令在全国贯彻实施。

1991年又在《大纲》经过一年多实施的基础上,编写出《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教法指导书》(以下简称《指导书》),其中对各项运动员的选材问题又作了简要的论述与分析。

本章以《大纲》和《指导书》为依据,按项目雷同或接近的特点,对短跑、中长跑、跨栏跑、跳跃和投掷运动员的选材,从形态、生理、素质、技术和心理几个方面作必要的阐述。

一.短跑运动员的选材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

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

(一)身体形态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中等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腱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

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标。

1. 身高: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

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

根据国内外资料,《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

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

2. 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足高)×100]: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

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

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3. 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100]:踝围较细、跟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

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

(二)生理机能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

由于血色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健康水平和输送氧气的能力,肺活量表明人体呼吸功能的潜在能力,台阶试验反映人体动态机能水平,所以《大纲》采用血色素、比肺活量(肺活量/体重)及台阶试验指数作为选材的生理机能指标。

具体要求为:血色素男子12.0~14.0克以上,女子10.5~12.5克以上,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105~115。

(三)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1.成绩动态:分析世界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13~18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25~26岁、女子23~25岁,达到最佳成绩需要8~9年的训练,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

早期短跑成绩与进展速度反映了先开赋予的快跑能力和短跑潜力,是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直觉而客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2.运动素质: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这些素质与遗传关系密切,是选材的测试重点。

原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根据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增长速度预测短跑潜力准确性较高。

那些素质起点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的少年,将是天才的短跑选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