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逝于1778年逝世于法国埃默农维尔,被葬在当地白杨岛。
1794年他的灵柩被送往巴黎,与伏尔泰长眠于此。
生前的卢梭受尽世人的责难与辱骂,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死后却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缅怀。
作为启蒙时代的先驱,他的教育教育思想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褶褶生辉,对后来的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以及杜威等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首先倡导儿童要被当成儿童来看待,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等,向当时的封建思想发起挑战。
《爱弥儿》遭到了议会的否认并予以烧毁,但是落后的体制抑制不住真理传播,他的思想启发了人们,新的儿童观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爱弥儿》被翻译成他国语言传诵,激起各地对儿童极其教育问题的兴趣。
他开启了一个儿童教育的新时代。
直到今天,儿童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
二十一世纪被称为是儿童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以法律的形式捍卫和保障儿童的权利。
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倡导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个性,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从儿童角度出发教育儿童等。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呼吁人们重视婴幼儿的教养,尊重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让儿童能够自由
自在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是他的学前教育并不是完美的,其中有些观点在我们现在看来甚至是不科学的,这主要是受作者个人认识的影响和整个时代的约束。
其中,在挑选教育对象时,卢梭认为首要的条件便是要身强体壮,“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即使他能够活到八十岁,我也是不愿意照管他的。
”只有身体强壮的孩子才能够进行精神活动,才能够接受成人的教育。
同时他也认为,“穷人是不需要接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
”穷人不需要接受大自然以外的任何教育,“至于穷人,他是自己能够成长为人的。
”穷人的教育直接被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个体反应和形成的习惯所代替。
由于他的写作特点,卢梭的教育思想的理论架构并不是特别清晰,与其他教育家相比缺乏规范性,这也给我们后来的研究提出了挑战。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不仅在宏观上给我们以思想启蒙,在实际与孩子交流和教育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启示。
1.形成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就是儿童,要用儿童的方式对待儿童。
他们是未来的花朵,是“自然之子”,“历史之子”,“成人之父”,“成人之师”。
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珍惜、爱护他们,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孩子。
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多听一听孩子们真实的想法,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沟通。
不能恐吓他们,更不能体罚他们。
2.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发挥幼儿在自身发展的主体作用。
对孩子的过渡约束是对他们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太约束孩子,
更不能由家长和老师包办孩子的一切事物。
对孩子的爱不能阻碍孩子自身的发展,要让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由、享受自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人对儿童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但是,很多成人对孩子的教养问题不能把握一个正确的度。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进行过度保护,不让自己的孩子经历风雨而是把他们呵护在成人的保护伞下,甚至很多孩子个人的事情比如吃饭、穿衣等问题都由成人包办,现在有很多孩子直到上小学都不能够很好的自己完成这些问题。
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成人在对这些事物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在不妨碍孩子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孩子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而不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而回避所有的问题。
这是一种极端的行为。
学前期的孩子又是活泼好动的,他们不知疲倦,只要在醒着的时候就会活动,成人对待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尽量不要自己的情绪带到孩子的面前,当孩子想玩的时候就让他们去玩,当他们有疑问的时候就尽量帮助他们解答,或者是给予他们引导,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尽量不要给孩子泼冷水,或者因为成人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制止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
3.注意孩子身体的养护。
应把学前教育时期的孩子的身体养护放在首位。
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格才能为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身体”,身体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尤其是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相对大人而言,他们是
“柔弱的”。
在实际的生活和教育中,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和帮助,同时要锻炼他们的身体,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健康的身体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家长同孩子一起运动和游戏,也有利于增强亲子之间的感情,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亲社会性行为。
4.给孩子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与成人的口训相比,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
他们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对于周围的事物的认识比较感性,处于低年龄阶段的孩子甚至没有理性的思维。
成人的口训是需要结合孩子的想象或者是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才能够理解与接受,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也只是有一个感性认识,或者根本是不能够理解的。
在孩子实践的过程中,成人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评价:好的行为要及时的表扬,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可以继续这样做;不好的行为要及时的批评指正,他们也会慢慢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再发生同样的情景是就不再这样做。
要抓住适当的教育时机,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5.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保护孩子的善端,抑制不良习惯的影响。
道德的教育寓于生活和教学之中。
学前教育时期的孩子还不能够真正理解道德,但是他们是善良的、单纯的。
成人要保护孩子成长在爱的环境中,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体会来自社会的善并学会与人为善。
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帮助周围的小朋友,和周围的小朋友友好相处,尊重老师和父母等。
孩子是天真、赋予想象力的。
要保护孩子的这份童真,用孩子的语言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