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通过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自身也能有所裨益。
因此,期末论文的写作也希望能够贴近大家的生活实际,为大家抒发情感、表达想法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所以期末论文的选题,请大家从以下几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选题一:以某个独立的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界、诗歌、小说、雕塑、绘画、音乐、建筑、影视、舞台艺术等)为中心,与相关的美学知识相结合,写出自己亲历的一次审美体验。
要涉及审美注意——体验——品味——领悟——净化的几大过程,具有理论深度,文题自拟。
2000字以上。
选题二:在课程所讲授的美学理论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论述。
要求严格符合学术规范,有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等。
3000字以上。
二.具体要求选题一:更侧重大家对自己审美经验的回忆与思考,因此在文章语言方面不要求学术化,鼓励用最贴切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审美过程,可以进行文学化润饰,对学术规范不做要求。
选题二:是严肃的学术论文写作,适合对美学理论有自己思考的同学,在写作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并且符合以下要求:1.独立写作。
可以参考其他资料,但严禁抄袭、剽窃,一旦发现以作弊处理。
2.观点明确,重点突出,要言之有物,尽量用平实贴切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表达准确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润饰文采。
3.论述有理有据,要有一定论证过程,能自圆其说。
4.引用的数据、观点,要注明出处,如某个杂志的某篇文章,作者及年月日等,或某部著作、作者、出版社、出版年及页码;网络资料因权威性不足,尽量少引用,若引也需注明地址。
(以上4条要求适用于选题二。
)三.写作指导选题一:这一选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点是理论参考,审美注意——体验——品味——领悟——净化的过程,大家可以去参考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并仔细领悟。
在具体写作中,不要求形式化地将各个阶段展示出来,而要将其内在精神把握住,尽量浑然一体地描述出你自己由注意到审美对象,再到体验其中的美,然后可以脱离审美对象进行品味回味,进而有所感悟和升华的过程。
第二点,就是这一选题的写作风格。
这一选题的主要要求是真诚。
大家的体验要真实,要选取自己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审美经验,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因为审美经验表述的特殊性,我们允许大家使用文学化的语言,但切记不要太过主观,可以使用比喻类比模拟等等的手法,但不要只是感叹,重点是描述和记叙。
选题二:这一选题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作自由选题,但注意无论选题涉及中西古今都必须与美学有关,且必须是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要求太高深的理论性,但必须真诚面对论文的写作。
因此写作方法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要求,如下:1.确定题目。
“选对了题目,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
”因此同学们在开始写论文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题目不能过大或过小,要做好论题的限定工作,把所要论述的问题集中到一点上,有利于深入分析,广征博引,把问题谈深谈透,把文章写得更有深度。
比如,选择第二个题目的同学,不必面面俱到的谈,可以只谈你对这个问题范围内一个小问题的认识。
2.不要过分追求辞藻的华丽,要先力求做到言为心声,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写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观点。
当然,在把观点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可以对语言进行适当的修饰润色。
3.对论文的格式(如摘要、引言、关键词)等不做要求,但在引用他人数据、材料、观点时要用脚注标出。
四.论文打印、上交要求1.字体:宋体。
2.字号:包括题目、标题和正文字号。
正文字号一般要求小四号或者五号,题目和标题要求宋体加粗。
题目字号以三号为宜。
3.行距:1.5倍行距。
4.字体颜色:黑色。
5.所有上交论文一律要求为打印稿,不接受电子文档。
A4纸打印,要有封面(见附件),写明学号、姓名和所在学习中心地址。
封面除分数一栏外,其余都要求打印填写。
6.按时提交。
论文完成后,按时交到所在学习中心,然后由所在中心统一上交到北京大学网络学院。
终南别业①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④。
[注释]①终南:终南山。
别业:即别墅。
②中岁:中年。
山陲:山边。
③兴:兴趣。
胜事:快意之事。
④值:碰到。
无还期:没有一定的时间。
[作者]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译文](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赏析]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
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
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
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
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
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
“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
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有唐一代,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兴盛,使得人们思想上也非常的开放活跃,社会文化空前繁荣,各家各派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佛教发展到了唐代,亦进入了其全面繁荣的时期,其中禅宗一脉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师徒五代的努力,成为了唐代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佛教流派。
此时,上到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对禅宗都表现出来空前的热情和关注,禅宗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历史记载武则天、唐中宗、唐高宗都曾遣使者诏慧能进京讲法,慧能皆未应诏,即使如此,仍旧是“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王维《能禅师碑》),“学徒爰来,如水之东”(刘禹锡《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禅宗教义渐渐深入人心。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文人士大夫对禅宗也表现出了接纳欢迎的态度,纷纷与禅僧交接往还,谈诗论道,甚至以交接禅僧参禅悟道为风尚,到了“闲言说知己,半是参禅人”(方干《白艾原客》)的地步,禅宗义理渐渐成为了文人士大夫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了浓厚的禅宗色彩。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佛学修养最高的,他不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还把佛教义理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其作品具有了浓厚的禅心禅意,故而被人们誉为“诗佛”,其代表性的诗作《终南别业》就具有浓重的禅宗色彩。
《终南别业》又题为《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维四十二岁以后,刚刚隐居终南山时写下的诗作。
终南山又称为南山、中南山,是“在天之中,居都之南”的意思,在都城长安以南五十里处,此地山峦峭拔,风景秀绝,历来就是著名的宗教圣地,相传全真教祖师吕洞宾、刘海蟾曾在此修炼,此地还有香积寺、兴教寺等佛教名刹。
终南山不仅是宗教信众向往朝拜的灵山,而且还是高人雅士独隐修身的佳处,宋之问、李颀、储光羲等名士都曾在此卜居归隐。
王维对隐居终南山也是渴慕已久,他曾写有一首《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晚下兮紫薇,怅尘事兮多违。
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对官场流转、红尘纷扰已心生厌倦的王维,感到超尘脱俗的终南山才是自己的心灵家园,对自己隐居终南山的愿望无法实现感到无奈与悲伤。
所以,一旦机缘凑泊,王维便悠然隐居到了终南山中。
诗里“中岁颇好道”的“道”指的应该是佛家思想,禅宗义理。
王维与禅宗的机缘极为深远,佛教禅宗与王维的接合又是极为诚挚。
王维幼年丧父,由母亲崔氏养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
褐衣蔬食,持戒禅定,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由于崔氏行为的耳濡目染,使王维从小对佛教典籍就极为熟稔,并且对他安禅求静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约在三十岁时,王维就拜在了大荐福寺的道光禅师门下,在为道光禅师写的碑文中,王维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这十年的生活使他对佛教禅宗义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佛教的体验也更加坚韧纯粹,《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