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A.“美是理式”B.“美是和谐”C.“美在关系”D.“美是生活”2.在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是()的一个分支。
A.哲学B.语言学C.文化学D.伦理学3.()说:“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式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
”A.普列汉诺夫B.黑格尔C.鲍姆加登D.康德4.美感的()是指人们在感受美的事物时,会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精神上愉快和喜悦。
A.客观性B.直觉性C.差异性D.愉悦性5.1912年,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发表论文《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首次提出了“心理距离说”。
A.立普斯B.黑格尔C.布洛D.弗洛伊德6.()是指抽象形式取得与内容分离的独立审美价值的过程。
A.形式化B.独立化C.普遍化D.抽象化7.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主要包括:()。
A.色彩、形状、光影、声音B.色彩、线条、光影、声音C.色彩、形状、尺度、声音D.色彩、形状、光影、韵律8.黄金分割是线段被分割的一种比例,即短:长=长:(短+长),比例值为()。
A.1:1.518B.1:1.528C.1:1.618D.1:1.6289.英国美学家()在其代表性理论著作《艺术》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A.苏珊•朗格B.克莱夫•贝尔C.弗洛伊德D.卡西尔10.宏观地把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类,可以()地按不同的标准把艺术分为若干类别。
A.共时B.历时C.同时D.实时11.“期待视野”是()当代接受美学的“方法论顶梁柱”。
A.法国B.德国C.英国D.美国12.建筑是()的艺术,“空间是建筑的主角”。
A.“空间创造”B.“空间表现”C.“空间存在”D.“空间再现”13.创作出《亚威农的少女》的画家是:()。
A.毕加索B.马蒂斯C.康斯泰勃尔D.克拉姆斯柯依14.中西绘画运用不同的透视方法来营造虚幻的立体空间。
西方的油画大多运用“焦点透视”,也叫()。
A.动点透视B.定点透视C.视向透视D.视域透视15.音乐的声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声音,而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律的和谐的()。
A.旋律B.节奏C.乐音D.和声16.对于是时间艺术的音乐和时空艺术的舞蹈来说,()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A.韵律B.徐疾C.旋律D.节奏17.剧本只能以富于个性化的人物()去推进戏剧动作。
A.矛盾B.冲突C.台词D.动作18.文学阅读需要读者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因而人们又把语言艺术称作()。
B.想象艺术C.听觉艺术D.符号艺术19.()是指中国戏曲在动作、布景、舞台时空等方面的非写实的假定特性。
A.虚拟性B.空间性C.剧场性D.动作性20.(),指将同一时间和不同空间发生的事情交替组接起来,并列叙述的蒙太奇。
A.交叉蒙太奇B.重复蒙太奇C.对比蒙太奇D.平行蒙太奇多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1.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三个层次的整体,这三个层次是:()。
A.物质生产能力B.艺术生产能力C.文化生产能力D.精神生产能力2.审美感受的特征主要体现为()。
A.客观性C.愉悦性D.差异性3.根据审美主体获得审美感受的不同程度,可以把审美感受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A.审美直觉B.审美理解C.审美体验D.审美升华4.形式美的形成经历了()的演变过程。
A.抽象化B.多样化C.朦胧化D.独立化5.形式美的构成主要分为:()。
A.多样统一B.自然物质因素C.结构法则D.调和对比6.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传统理论中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是()。
A.再现说B.形式说C.表现说7.造型艺术用一定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塑造具有空间实体和视觉直观性的艺术形象,又被称为()。
A.视觉艺术B.再现艺术C.空间艺术D.静态艺术8.音乐是表演艺术之一,以乐音塑造形象表现情感。
音乐又可称为()。
A.听觉艺术B.音响艺术C.时间艺术D.动态艺术9.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有着远为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多侧面、多视角、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些手段包括:()等。
A.人物言语B.结构灵活C.外貌举止D.心理活动E.视角转换10.按戏剧作品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意义的不同,可分为()。
A.悲剧B.喜剧C.历史剧E.现代剧判断题:(共20道试题,每题2分)1.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在通俗性和娱乐性方面颇为相似,也与大众文化一样采用大众媒介、按市场行情和流行趣味成批生产。
( )正确错误2.后现代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相当于大众文化,二是前卫和先锋文化。
( )正确错误3.审美知觉是在审美感觉的基础上对审美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 )正确错误4.创造性想象在审美鉴赏中比较常见,而再造性想象则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 )正确错误5.形式美的形成依赖于人在艺术活动中生成的形式感。
( )正确错误6.各种形式美的结构法则之间只有区别没有联系。
( )正确错误7.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尺度内得到适宜的比例。
( )正确错误8.艺术语言是艺术创造的表现手段,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 )正确错误9.在艺术作品的层面结构中,艺术形象指向和形成艺术语言,而艺术意蕴也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
( )正确错误10.典型与意境是属于同一层面的审美范畴,二者之间只有区别,没有联系。
( )正确错误11.摄影艺术的纪实特征,表现在如实地再现生活中的人物、时间、环境。
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是抓拍或翻拍到的。
( )正确错误12.造型艺术作品总是由具体的质材构成的,质材本身的审美性能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 )正确错误13.绘画实际上是“空间的表现”,中西绘画运用不同的透视方法来营造这种真实的立体空间。
( )正确错误14.舞蹈是一种时间艺术,它的突出特征就是动态的造型。
( )正确错误15.表演艺术的抒情性,是指音乐、舞蹈艺术长于表现写意,而拙于再现写实。
( )正确错误16.文学的含蓄蕴藉性,是文学区别于其它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 )正确错误17.影视文学的可视性就是应尽量将剧本中的一切人物和事件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
( )正确错误18.蒙太奇是将不同的镜头、声音、画面根据导演的创作构思组接成段落,再组接成一部完整的影片。
( )正确错误19.戏曲的程式性是从中国古典美学“以形写神”、“以虚代实”原则找到依据的。
( )正确错误20.电视与电影在审美特性、表现手法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电视剧和电影也采用了相同的技术原理。
( )正确错误第二次作业论述题:(共4道试题,每题25分)1.结合实际阐述应该如何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
本题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这在西方和中国都有明显表现。
这个趋势的出现与两个因素有紧密关系:一是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出现与流行,二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普及。
传统社会的审美化是局限于少数贵族精英或士大夫阶层的,不具备大众性与普及性。
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与商品化、物化同时出现的,在本质上不同于中国古代士大夫或西方前工业社会时代贵族的审美化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审美化有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两个趋向:一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社会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
二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即聚焦于审美方式转向生活,并力图取消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
2.结合审美活动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谈谈审美感受的动态过程。
本题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知、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各种心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又各司其职,构成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审美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有着它发生、发展的运动轨迹,在不同的层次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使得审美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阶段性。
根据审美主体获得审美感受的不同程度,可以把审美感受划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即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这三个阶段又对应着审美感受的三种形态,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
“悦耳悦目”的审美感受,主要是指耳目的快乐。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的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感性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审美感官眼睛和耳朵,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审美信息的接纳过程中,首先唤起的是耳目感官的愉快,是生理层次上的愉悦。
审美体验是审美感受的高级阶段,所对应的是“悦心悦意”的审美形态。
在审美体验阶段,审美主体充分调动审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主动参与体验,丰富和扩充了审美对象,并领悟到其中的生活意义和价值。
在审美体验阶段,主体通过高峰体验达到主客体同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紧接着就进入了审美感受的最高层次,也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阶段。
审美升华阶段所对应的是“悦志悦神”的审美形态。
在审美升华阶段,主体的心灵追求会引导主体从与客体相融的境界中悬浮出来,升腾到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世界之中,进入一种对无限或永恒的追求。
审美活动中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使整个审美活动成为一个完整、复杂、动态的心理过程。
3.简述线条的基本形态及在中国艺术中的表现。
本题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线的基本形态是三大类:直线、曲线、折线。
线在形状上的实际表现形态是千差万别、变化多端的。
线是中国书画的主要造型符号。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绘画讲究“骨法用笔”,线对中国画就象钢筋水泥对于建筑那样重要。
从最早的战国帛画开始,中国画一直沿着以线造型的主流路线发展,舍弃明暗,弱化块面,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
中国画一直是以线条作为其塑造形象的基本艺术语言。
由于“线”始终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手段,所以,只有能够审辨出线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趣味,才能真正体味中国画的艺术精髓。
自由曲线以自然为师,循自然之理,以即兴、不规则的运动为特征,有急缓不一的速度感和转动方向。
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园林、工艺美术中,自由曲线随处可见,利用自由曲线来造型和抒情,构成了最动人、最有活力的美感。
在书法中,线的符号性更是发挥到极致,观者甚至可以不考虑字的意义,而仅从流动飞扬的线条中感受书家的情志。
4.“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在造型艺术作品中如何选择,体现了造型艺术的什么特性?本题字数要求:不少于400字。
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选择、提炼、捕捉到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是绘画、雕塑、摄影作品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优秀的绘画可以化动为静,以静写动,莱辛把这种方法叫做“暗示”。
莱辛在《拉奥孔》中指出:“绘画在它的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